王立强/文
岁至仲冬,午后的艳阳照在身上暖暖的,坐在阳台上翻读新书,心里颇有春意融融之感。
这本《印坛点将/江继甚》,是夏天时朋友从杭州捎来的,置于案头翻阅已有时日。清人陈星瑞有言:"种花一年,看花三日。吾以为有三日之玩赏,亦不负一年之勤劳矣。"我读继甚新作的心情,此刻当如此。
认识继甚十余年,然他我之间一直无缘茶叙。之前,我曾留心他的篆刻,亦在琉璃厂买过他出版的《名人题汉画像石选》及《汉风楼藏汉画像石选》,但管中窥豹,依旧缺少系统了解和认知。直到这本《印坛点将/江继甚》到来,才眼前一亮,那个听过、见过的江继甚,完整了。
江继甚的篆刻,其意境在两汉之间,这种感觉似乎突然而至,如风如雾,弥漫心中。我想,这或许与他多年对汉画像石的痴迷考察与研究有关,在这本新书中就收录了他关于汉画像石的3篇研究文章;近日,他又主持编著出版了《济宁汉画像石》(上下卷),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出济宁地区汉画像石的面貌。多年来,他凭借着勤奋与实践,对我国汉画像石的分类、走向,进行了大范围的全面研究。这个过程,让他在震撼之中又不得不凝神定立,反复揣摩。读了这本新书,我对江继甚不仅多了系统了解,也多了一份尊重。这本书告诉我,江继甚是始终努力着的,他不停地奔波、求学,且行且远。今天回首再看他的书法和篆刻,无不浸润着汉文化的洗礼。
继甚生在嘉祥,而嘉祥乃武梁祠汉画像石出土之地,汉文化发达之邦。地缘文化的浸润,使他的篆刻多为外界乐道,饱满的形体,圆润的线条和通体浑然的意象,交织而成一种视觉的冲击。江继甚之印,能够呈现这样的意境,是因为他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层次上融合了"感性的语言"和"理性的方式"。事实上,他在整个篆刻创作流程中贯穿的是智慧和创造力,他给人一种新颖的艺术面貌,具有很强的持续发展前景。
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世界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艺术的造型语言相互影响渗透,篆刻也不例外。继甚近年受到关注,与他以极为个性的面貌和极为强烈的印风让人叹为观止,不无关系。他从秦汉走来,又回归秦汉之境,其来自远古的经典气息,使其多了一份艺术的独立。
篆刻艺术是运用刀法表现书画之"象"、之"境",之"美"的。因此,刀法是篆刻艺术造型达意的主要手段。故前人在论及篆刻艺术之"象"与"境"时,多从刀法的表现上进行论述。江继甚治印,走刀随意爽动,印风潇洒传神,让人流连、琢磨。其线条方圆互参,朱白相间,有苍茫,有灵秀,有古拙,有劲挺,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尤其是其朱文印,更见个性色彩,这本集子收录江继甚篆刻69方,其中朱文印28方,量虽不及白文印之多,但其艺术质量甚高,如"以礼"、"不以人废言"、"永丰"三印,气局丰盈,大气无比;"道不同不相为谋"、"食不厌精"等朱文印,布局精巧,开合有度,堪为佳作;"上善若水"、"大欢喜"等,其朱文线条具特色,见精神。明代篆刻家文彭在其《刀法论》中说:"印刻得深,要像蜻蜓点水那样轻松自如;刻得浅,要像蝴蝶穿花那样沉着从容;刻粗壮豪放一路的印,必须有长鲸饮于大海一般的宏大气势;又要挺秀精纯而不臃肿,就像绵里藏针一样柔中有刚;刻细俊秀逸一路的印,则必须象仕女漫步于春景,情态动人。又须俊秀爽利而不支离破碎,以致模糊泯灭,要像初春树上垂下的柳丝一样劲健柔美,飘逸多姿;刻笔画的相承接处,须趋势迅速,犹如弹丸脱手飞去;刻点缀须轻盈洒脱,犹如落花于水面;刻转折处须圆转灵活,犹如顺风飘落之鸿毛;刻断绝处须似断还续,犹如贯天长虹,气势通达;落手下刀须谨慎小心,犹如美女拈针精细入微。"文彭所比喻的"蜻蜓点水"、"蝴蝶穿花"、"象仕女漫步于春景"、"弹丸脱手"、"落花于水面"等等,在江继甚的刀下,都有生动的体现,他的篆刻作品对"意象"、"意境"的巧妙运用与水乳交融,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