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章程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俄罗斯院士或者通讯院士候选者首先必须是具有俄罗斯国籍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是首要考量也是唯一的标准,即必须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顶尖学者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则必须是在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学术贡献的学者。原则上,院士及通讯院士称号一旦获得就是终身的,不会因政治或其它因素影响而被剥夺。
要成为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或通讯院士,必须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和遴选程序。学术机构、在国家登记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俄罗斯科学院科学理事会,有权推举候选人成为院士和通讯院士。候选人的推举是在科学院的学术和科学技术理事会或者主席团的会议上进行秘密投票,以简单多数方式通过。科学院院士有推荐候选人成为院士的权力,通讯院士也是由科学院院士推荐。
投票程序是标准的三步走:首先名单要由专家委员会来评价,然后才能递交到学部所属学科层面讨论,然后学部审核,最后在科学院大会上讨论这些最终人选,作出终极裁决,每次其得票数都不得少于总票数的2/3才能通过。
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候选者有无可能钻空子,比如用钱买选票?面对这个问题,伊万诺夫斩钉截铁地回答记者:绝无可能!最后的选举投票表决是上千人参加的,怎么可能买得过来,况且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在学术界也是为人所不齿的。因为学者不光需要有学术水平,道德水准也要相当高。
去年7月份,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可能剥夺院士称号的法案修正案,它是俄科学院改革的一个部分。这就意味着,院士称号可能会被剥夺并被科学院除名。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根纳季·丘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科学院改革争议很大,而且科学院正常的一些工作也受到影响,包括院士的选举,未来3年都将冻结,很多事情都不确定,所以自己何时能够评选院士还不清楚。不过他强调,不管如何变化,学术水平始终是成为院士首要也应该是唯一的标准。
德 国
候选人对提名不知情
本报驻德国记者 郑 红
直到2008年,德国才有了自己的国家级科学院。此前,德国的科学院包括8个地方科学院、一个工程院和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很长时间以来,德国政府和公众都希望德国能有一家国家科学院,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向政府提供科学咨询,向公众传播知识,并在国际上代表德国。由于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来自全德国范围,在国际上影响显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决定选择其作为德国的国家科学院。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成立于1652年,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等著名科学家,德国的大文豪歌德等都是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院士。截至2011年,共有168名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获得了诺贝尔奖。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主席约尔格·哈克博士教授对记者说,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院士的遴选是一套严密的匿名过程,首先候选人对于自己被提名毫不知情。每名院士都可以建议新的院士候选人,科学院不接受个人想成为院士的申请。随后,被提名的候选人要在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经过3级的评选。
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共设28个科研组和4个类别组。候选人须先经过其所属的科研组,而后再经过上一级类别组的评选。经过他们筛选的候选人究竟能否成为院士还要由科学院的主席团决定。
选举投票是不记名的,成员要匿名填写意见表,参与科研组评选、类别评选以及主席团评选的人都是不同的,科研组有30—40人,类别组有10人左右,主席团有12人。当选院士要经过3个独立的选举过程,所以很难出现候选人干预评选的情况。
在评选中,候选人的出版物、获奖情况、国际影响,是否能证明其拥有国际上有重要性的科研项目,都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有时我们还会让专业人士—大多数情况下是外国同行作出专业鉴定。”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成员不只是德国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