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探访投资担保行业 灰色地带游走的资金调剂者
时下,走在济南的街头巷尾,除了银行还有一种公司比较常见,那就是形形色色的投资担保或者投资理财公司。甚至在公交站、小区电梯里都能看到"低门槛、高回报、年化收益15%"、"最高促成30万元,3天内放款"等诱人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落款往往标注着"某投资担保公司"的名号。
这个陌生的行业似乎一下子进入了百姓的视野与生活,繁华地段还呈现出"扎堆效应".这些投资担保公司在做什么?他们的客户群是什么人?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对市区多家投资担保公司及相关业内人士进行采访。
●市场调查
名为投资担保实为理财放贷
投资担保公司、投资管理咨询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经七路沿线不下5家此类公司。记者调查发现,名称诸多,业务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基本从事民间资金的吸纳和出借,吸收投资者的资金叫理财业务,往外放款叫借款业务。"大部分担保公司,特别是小型民营担保公司,风险防控体系不到位,很难获得银行授信,只能从事一些民间融资和资金调剂活动。"某财富公司理财顾问黄先生告诉记者,大多数投资担保公司是以高利息在社会"买"资金,再以更高的利息"卖"给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或个人,从而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条。
记者走访发现,投资担保公司一般注册资金较高,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公司注册资金一般在5000万元以上。"一般来说,注册资金越高,意味着公司实力越强,预期收益越有保障。"一本地投资担保公司负责人陶先生向记者透露,不过业内也有"潜规则",比如"垫资业务".他解释道,有的公司为了拉拢客户,通过借款虚高注册资金,注册成功后再撤资,其实就是"空架子".
●市民反映
有人避而远之有人趋之若鹜
3万元投入拿到12%的回报,10万元投入甚至拿到15%的回报。这样的收益水平,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只能望其项背。对此,市民反应如何呢?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市民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有的非常热衷,有的则敬而远之。
●市民王女士●60岁 退休干部
买了三份理财产品,最高的年收益能达到20%.理财两年多,还没遇到过"骗子公司".
●市民黄女士●50岁 在职公务员
听邻居说理财产品收益挺高,准备投5万试试,保险起见只买一份。
●市民杨先生●28岁 在职白领
自己闲钱也不多,一般存在银行里,利率虽然低,起码本金不会折掉。
●监管缺失
一纸营业执照便可开门营业
银行有"银监会"、保险有"保监会"、证券有"证监会",规模庞大的投资担保公司究竟由谁监管呢?
在经七路一家投资担保公司大厅,记者发现除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以外,再无其他证照。"公司属于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不需要办理金融业务许可证,只需领取工商营业执照。"该公司工作人员直言不讳。
记者从我市银监局及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主要监管的均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对于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一无主管部门、二无牌照管理"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也客观纵容了投资担保公司的爆发式增长。
对此,今年1月6日,银监会、发改委等八部委鸣响清理整顿非融资性的"第一枪".发布《关于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通知》(48号文),要求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底期间,集中清理规范以"担保"名义进行宣传,但不经营担保业务的公司,重点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理财、高息放贷的担保公司,并要求其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