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祥聚:我心爱的石硪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
齐鲁网济南4月30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报道 对于聊城阳谷县寿张镇80岁的的许祥聚来说,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劳动工具,是他年轻时打夯用的硪,熟悉的老伙伴和不能遗忘的曲调,填满了他现在所有的回忆。许祥聚老人说:“心爱的石硪,死了以后就看不到了,不死还要保护好它。”
80岁的许祥聚老人抱着的,是他心爱的石硪,在阳谷寿张方言里,这个圆柱形石头,被称作硪。许祥聚老人说:“小小石硪转悠悠,一年四季在外头,南修大堤涨黄水,北修长城短官兵。”
这个石硪,从许祥聚17岁开始打夯时就跟随着他。打夯的时候,硪的周围系着八根绳子,靠着众人的力量,用石硪将地基砸实。许祥聚老人回忆:“一天得三百方子,一方子50硪,三五就一万五千硪,一万五千硪,打不够就不够吃的,磨得手上都是泡,抓绳子都不敢抓。”
许祥聚说,在他年轻的时候,石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工具。受的苦都在石硪的起起伏伏中砸进了回忆。现在留在他心里的,不光是苦,不光是这能看得见的石硪,还有快乐,还有能听得见的硪号。阳谷寿张硪号,也被称为黄河夯号,是沿黄河一代劳动人民在修筑堤坝过程,为了统一步调,鼓足士气而喊唱的一种曲调。它跟打硪的动作紧密配合。现在,随着机械化的普遍应用,人工打夯慢慢消失,石硪也被丢弃,硪号也无人唱起。
四十多年后,2008年,硪歌重新被挖掘起来,还搬上了舞台。许祥聚的石硪有150斤,舞台上的硪只是个几公斤的道具。登台之前,在传说的秦始皇走马修金堤的地方,许祥聚等九位老人经常合练硪号。
打夯时,齐声高唱夯号,是为了协调众人的动作。许祥聚老人说,硪是劳动工具,而硪号就是劳动时的助推器,在枯燥的中,唱着硪号,也带来了苦中的快乐。许祥聚老人说,年轻的时候,都能拉的这个硪底跟小屋一样高,两盘硪,几盘硪贴一块,看谁拉的高,看谁拉的稳,现在拉不动了,拉矮的行。
许祥聚留下了石硪,还想留下跟石硪分不开的硪歌。石头的硪,被换成了塑料加海绵,可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和硪打交道。许祥聚老人说:“不感兴趣,时代不同了,老人的思想跟年轻人的思想不一样。”许祥聚曾经动员儿孙们重新拉起硪,唱起硪歌,可两个儿子和四个孙子都没往心里去,先后出门打工去了。这天,许祥聚还专门跟大儿子谈了话。大儿子说: “这个我不愿意学,用不着,这个活不是一个人能干的活,你喊谁去?你喊人家来,谁干?”而许祥聚老人说:“虽说不开工资,没有钱,我的意见是,因为你爸爸会这样,俺七十多岁的人下去,就没人了。”
距离2008年的登台拉硪演出,已经过去了6年。许祥聚说,他们九人组的原班人马,早已聚不齐了。许祥聚老人说:“八个人拉,一个人长把,九个人当中死了四个,除了我年龄最大了,80岁了。”
老伙计散了,年轻人来了。灰色的天空中下着雨,在寿张镇委大楼的门口,许祥聚手握硪把,带领着年轻人,又一次唱起了熟悉的硪歌。阳谷县寿张镇赵梦简村赵长柱说:“因为今天跟大爷约好,到寿张镇上来教黄河夯号,刚好天气下雨,所以没办法,在石板上,上面有个顶棚,能挡住雨。”这些年轻人,是镇里专门挑选的12名符合打夯条件的人,许祥聚也从领唱摇身一变成了总教头,把硪歌用舞台表现的形式保存下来。许祥聚老人说:“俺七八十岁的人一死,完了,这个黄河夯号就失迷了,没了,我会很遗憾,很悲痛。”
今年,许祥聚老人已经80岁了,虽然时间还在缓慢的流逝,作为劳动工具,硪也已经被岁月尘封了起来,但老人对硪的感情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像老酒那样,越来越浓烈。许祥聚老人说:“现在也用不到硪 但是我这个心爱的硪 我还是不舍得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