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5月3日文章,原题:旅游大国如何做好“大”文章 发展旅游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如何让这个“支点”能立住,特别值得当局深思。“五一”正处中国大江南北旅游好季节,小长假为人们的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而人多、路堵、挨宰又是游客们标配的“吐槽三部曲”。
在今年的版本中,两则北京旅游业的“恶状”尤受关注:一是非法“一日游”补团费、逼购物、砍景点,宰客无下限;另一个是故宫黑导游持假证带客,“游客都不懂,说错也没事”,欺客无底线。中国《旅游法》实施已半年有余,“天子脚下”的北京旅游市场尚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呢?
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并通过安排购物获取回扣。新法实施之初,旅游业风气曾为之一新。然而好景不长,导游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变相强制购物的情况又死灰复燃。
导游吃回扣屡禁不止,与其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地位不无关系。虽然《旅游法》对导游权益和薪酬也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多、杂、散”的行业环境,使相关规定很难落实,不少导游本身也是被侵权的受害人,只能通过灰色收入增收。当下中国旅游行业乱象频生,旅行社、景区管理机构都难以卸责,仅将矛头对准导游并不公允。与其对导游吃回扣喊打喊杀,不如推动旅游业整体改革,规范行业管理制度,将导游业绩提成合理化。
尤其是监管机构,可以更有作为。今年清明节假期,北京市出动了上千名执法人员清理非法“一日游”,但如何建立旅游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进展似乎不大,各方考虑得最多的依然是尽量降低市场执法和监管成本,而不是改善市场经营环境,防止恶性竞争。
随着越来越多外国面孔、华裔后代出现在中国街头,如何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是衡量市场成熟度和政府管理水准的一个标尺。为更好迎接数量猛增的中国游客,法国政府今夏将邀请中国警察在巴黎热门景点巡逻执勤。这种“游客至上”的思维,值得借鉴。
从旅游市场规模上看,中国已跻身全球旅游大国行列,旅游业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但从管理水准、服务质量上看,中国旅游业却与那个“大”字极不相称。发展旅游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如何让这个“支点”能立住,特别值得当局深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