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了解到,2014年到2016年,我市将新增高技能人才4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达30%以上。同时,培养紧缺急需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将按照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人数分别给予每名1500元和2000元的补助。
以师带徒:
建6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4年到2016年,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每年确定并向社会公布一批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并依托职业(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行业、企业培训机构,培养1000名以上紧缺急需技师。”市人社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培养紧缺急需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将按照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人数分别给予每名1500元和2000元的补助。
我市三年内将扶持建立60个“济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骨干企业和特色行业,选拔在生产、服务一线的市级以上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600名高技能人才,带动5000名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
另外,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职业(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建1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处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工作站),新增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基本形成覆盖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昨日,据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将推动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各职业(技工)院校至少与10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通过订单、委培、冠名等多元合作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在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在职业(技工)院校建立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并深度参与职业(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工作,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同时,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积极引进我市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重点引进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和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力争三年内引进30名。这些被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将纳入高层次人才管理范围,享受生活津贴、安家补助、子女入学等相关优惠政策。
此外,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开展技工院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逐步推行平行录取。并且,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