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琬 报道 5月23日下午,兖州大通水务有限公司化验室工作人员在污水进水口取水样进行化验比对。
□记者 王德琬 报道
“不好意思同志,我手头的活一大堆,只能给你说个大概就得忙我的去。”5月21日上午9点,记者在济宁供水集团兖州大通水务有限公司会议室见到了预约接受采访的公司人事资源部部长宋祁,这位刚满26岁的小伙子如此“开门见山”让记者愕然。无独有偶,在采访该公司运行部部长张军勇时也同样看到了他急匆匆的脚步。公司总经理刘传琪一再解释:“别见怪,自改制后全厂84名员工都人手一摊活儿,认真、安全、高效做事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
兖州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98年5月,投资2亿多元,日处理污水10万吨规模,属兖州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属性,政府大包大揽,员工工资、保险、福利有保障,不担心失业、收入降低等风险。行业发展有政府规划,花钱投资有政府兜底。企业和个人的排污收费也有政府管。开始我们很有优越感。”刘传琪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体制所产生的弊端显而易见,员工认为自己吃财政,领导不可能时不时的写张“处罚条”送财政扣发工资,劳动、奖惩等各项制度得不到落实。尤其是电费、设备折旧、维修等运营经费,没了政府拨款就有停运的危险,有时为了争取经费不得不耐着性子等上十天半月,甚至出现立项两三年才付诸实施的情况。但国家南水北调的硬杠杠摆哪儿,群众也在期盼着碧水蓝天。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供水事业发展带来契机,兖州区委、区政府深刻意识到,靠一个企业、一个县域治污成本高,配套建设跟不上,运作难度大。于是,他们积极与济宁供水集团探索联手合作。从2011年3月份起,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济宁供水集团拿出1.2亿元整体收购兖州污水处理三、四厂,成立济宁供水集体兖州大通供水有限公司。2013年1月,兖州污水处理厂由事业单位向企业整体转换,兖州污水处理正式推向市场,污水行业管理模式也由市场说了算,政府成为监管主体,而企业承担着独立法人的法律责任。“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兖州污水处理从此走向新的高度,这才是彻底的改革。”兖州区委书记张玉华如是说。
如今供水公司完全按市场规律来管理行业,员工实行绩效工资,干得孬好与经济挂钩。企业生机勃勃,吵嘴闹不团结的少了,主动学知识的多了;迟到早退违反劳动纪律的少了,主动加班加点的多了。2011年初刚上班的宋祁,刚开始对事业改企业也是想不通,他告诉记者:“进污水处理厂就奔着这事业单位的金字招牌过来的,谁知不到两年改成了企业,面子上过不去,找媳妇也困难啊。但体制一变大家伙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工作干与不干不一样,不干你就比别人拿的少,那才丢人哩。”最近通过集团公司公开、公平竞争上岗,他成功竞聘到公司人事资源部部长的岗位,由于工作出色,月工资增长了400多元。“改革让我得到甜头,我还会继续努力。”宋祁表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