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志龙、萧海川)6日傍晚,麦浪滚滚的田野里,两台大型农机正在蒋振民的麦地里作业,金黄的麦子一收完,玉米粒就播上了。蒋振民随手摘下自家麦田一颗麦穗数了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看看,一排4粒,共10排,穗粒数40多个呢,亩产最少也得1100斤,丰收定局啦。”
55岁的蒋振民是有着“鲁西南粮仓”之称的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人,兖州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都在40多万亩。蒋振民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小麦种植面积320亩。“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收得很快,今天就收了90多亩。”
说到种地,蒋振民打开了话茬子:“化肥怎么用,啥时候浇地,那都是有讲究的。你不给地乱来,地就不会给你胡来,就能丰收。”
在蒋振民看来,农业是阳光产业,是未来经营热门。说起种粮收益,蒋振民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包地1000多元一亩,再加上肥料、种子、农药等投入,一亩地两季纯收益有300多块钱,总收入怎么着也得有个10来万吧。”
兖州区农业局局长张士坤告诉记者,像蒋振民这样超过100亩经营面积的种粮大户兖州有168户,此外还有30家家庭农场和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兖州土地流转总面积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
“这两年兖州一方面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集成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的‘兖州模式’,即综合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科学分配光热,提高土地利用率,粮农增收显著。”张士坤说。
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业部门科技支撑也越来越强,再加上信用社的联保贷款,让种粮大户种田轻松了不少。但让蒋振民们烦心的是,晾晒场和仓储设施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以前一家一户种田,随便找点地就晾晒了,但现在动辄几十上百亩的小麦、玉米收获了,根本找不着晾晒的地,我现在天天为这发愁。”蒋振民对记者表示。大南铺村村主任蒋奇说,村里有5个种粮大户,都找他反映过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各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晾晒和仓储问题日益突出。“马路晾晒影响交通,烘干设备投入大、成本高,国家是不是能从宏观上出台保证晾晒仓储场所供应的政策。”蒋振民满怀期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