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学生走进博物馆大课堂。为发挥博物馆教育在义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济宁市博物馆与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六一期间,附属小学的学生们在博物馆精心组织下,在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们的引导下,分区引领队伍进行参观。穿越历史,展望未来,活动中增长了课外知识,激发了小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的兴趣,滋养着爱祖国、爱家乡的浓厚情感。
遗产日当天,小小讲解员和志愿者为广大观众进行指引、导览、讲解等服务活动。小小讲解员虽然语言稚嫩,但讲解一板一眼,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娓娓道来,获得广泛好评。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全面启用。市博物馆以打造“文博情怀,家之温馨”的品质博物馆为特色,不断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在展陈区域配备了药箱、雨伞等便民物品,改造了残障观众群体的博物馆参观环境,增设了残障人洗手间,铺设无障碍通道50 米,配置了轮椅、休闲椅等,各设施在遗产日期间全面投入使用。同时,市博物馆加强了对讲解员的手语培训,提升服务水平,组建助残志愿者队伍。博物馆为残疾人群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市文物局机关、博物馆的干部职工、大学生志愿者、小小讲解员100多人参加了系列宣传活动。
邹城
6月14日,邹城市紧紧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一主题,统一安排部署,科学制定方案,部门联合联动,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一是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突出活动主题。在媒体上刊发了文化遗产日有关知识和邹城文化遗产资源状况等内容,同时将文物法律法规、邹城文物景点介绍等内容分别制成小册页,向来往市民群众发放、赠送。
二是制作精彩展板,展示文物工作成果。6月14日上午,在邹城人民广场东侧,竖立起多幅精美的照片图版,分别展示了邹城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重点名胜古迹、可移动文物普查与馆藏文物精品以及近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同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艺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开放考古现场,拉近公众与考古的距离。6月14日全天孟母断机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对市民开放,并请考古专家现场讲解。社会各界群众数百人进场参观,察看地层堆积、建筑布局及重要节点的发掘过程,近距离体验了文物考古工作的专业性与细致性,也真切感受到了文物工作者工作的辛苦,加深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和感情。
四是继续开展文物景区惠民活动。本地市民群众、驻邹企事业单位职工持有效证件,参观文物景区5元/人。同时面向邹城市民群众,开展“邹城旅游一卡通”办理工作,包括三孟、峄山、明鲁王陵等景区,每卡30元/年。
通过“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当地文化遗产的兴趣,进一步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广大群众间的心灵距离,进一步带动了全市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参与意识,为全市“文化遗产惠及社会民生”及文化突围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李白纪念馆
6月14日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济宁市李白纪念馆通过悬挂活动主题标语,组织纪念馆工作人员沿街分发济宁市文物局文化遗产方面的报纸专栏、纪念馆遗产日宣传页,举办古装李白唐诗诵读,济宁知名书法家现场赠送书法等形式开展各类宣传庆典活动,深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法律法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者教育,“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利用微博等刊布纪念馆遗产日活动有关内容。庆典活动期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次忠、副市长吴霁雯及市文物局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和到访游客互动,并对纪念馆的遗产日庆典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勉励纪念馆工作人员再接再厉,再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物工作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