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酒吧任调酒师4年的小钮说,2009年时,济南大小酒吧都算上大概有四五十家,经过四年的时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但消费人群却没跟上酒吧增长的速度。
“济南缺少夜休闲文化氛围,大家对酒吧和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也还比较浅。”本身也是老济南人的小钮说。在国外或者北京、上海,去酒吧其实就是一种8小时之外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但济南对这种方式接受度还不高。
以昼养夜仍是普遍现象
目前,济南除娱乐场所外的绝大部分消费场所夏季营业时间在上午9点至晚上10点之间,全天约13个小时。而如果要开一个24小时营业的店,面对的则是增加至少11个小时的运营成本,增加2名左右员工,同时营业额甚至不及白天营业的零头。
“我们也想做成24小时营业,但是一直是亏损,做了9年只能暂时停止。”省城某百姓连锁药房负责人说,虽然已经减少了夜间营业面积,但夜间至少要4000元的员工支出,而每晚的营业额只有几十至几百元。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负责人也表示,一个店白天的营业额会在10多万,而夜间营业额则在一两千左右,店面还是以白天的营业收入养晚上的亏损。
“其实夜间营业多是亏损的。”统一银座公关部负责人说,目前24小时营业的店面面积基本在100平米左右,多安排在市内重要路段。 “电费、人工成本不低,晚上买的东西也不会很多。”大部分夜间营业店面员工每人工资在2000—3000元左右,另外每晚会有几十元的夜班补贴。
餐饮行业也是如此,“一般来说,24小时营业的话成本要增加1/3。”位于泉城广场附近的留恋啤酒城负责人张斌说,其中包括了水电、工作人员的夜班补助等,但与此同时营业额却不会同比例增长。
夜店整体偏少,未形成集聚效应
“24小时店还没形成氛围,这9年感觉只有我们自己在做,覆盖面很有限,购物需求也带动不起来。没有集聚效应,很难支撑。”济南某百姓连锁药店负责人说,在长沙已经有一个商圈专门主打24小时营业,生意不错,但济南却几乎没有。
近日,记者在万达广场看到,晚10点左右关店门时,近200位顾客中断了购物,被迫走出商场。
“步调不一致,各走各的路,各下各的班。”刘先生说,24小时店没有形成相互扶持之势,各自为战。济南市旅游协会关于夜休闲的调查也显示,2008-2013年,济南大大小小的餐饮机构、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美容行业等都有大幅增加。目前已有大型餐饮行业400多家、娱乐经营单位近千家、演出场所200家以上。但这些产业却一直各自为战,缺少集聚效应,未能形成合力点亮济南的夜生活。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