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与艰苦为伴。4月23日,军区政治部领导带工作组,挺进沂蒙山、辗转大别山,5天时间跋涉3000多公里,摸清帮扶底数,指导援建工作。
子弟兵与爱心相随。“‘铜锣社’开唱了!”7月11日一大早,这条消息就在鲁山县董周乡虎岭村传开了。“铜锣社”是该村从祖上传下来的民间文艺团体,深受村民喜爱,由于资金短缺已中断数十年。如今,在平顶山军分区的扶持下,“铜锣社”又与村民见面了。
在支援老区建设这个特殊战场上,子弟兵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军民联手助推“四项工程”
进入“快车道”
一粒石子,能激起爱的涟漪。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援建战,注定激荡起一条爱的长河。
在龙凤山植树现场,看着某红军师万余官兵顶风冒沙刨坑种树,驻地政府和附近村民几次提议前来慰问,都被官兵婉言谢绝。
不接受地方慰问,不给群众添麻烦。和该师官兵一样,上万援建官兵自备干粮,不给老区人民增负担。
面对这样的援建官兵,鲁豫两省地方各级也主动出台配套政策。规划援建费县薛庄镇大古台辛锐小学时,该县教育、住建部门全力参与,设计的新教学楼既融合现代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又有浓郁的军援特色。
5月30日,河南省林州市茶店镇红星村“军民共建示范村”正式揭牌,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如今已有宽阔笔直的马路、设施齐全的娱乐广场,再加上持续引进的致富项目,大步迈向富裕。
像红星村这样在军地共同帮带下“漂亮转身”的贫困村不在少数。初步统计,鲁豫两省各级已为“四项工程”筹措配套资金近千万元。军地双方相互配合,汇聚起的正能量也如“蝴蝶效应”般越聚越多,加速推进“四项工程”落地生根。
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这是一名父亲发自肺腑的嘱托——
“孩子,是亲人解放军让咱过上了好日子,咱一辈子不能忘!”平邑县西朱尹村农民朱永根妻子长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十分困难。今夏,朱家房屋坍塌。县人武部伸出援手,帮他修缮房屋,送来生活用品,并承诺每年提供2000元救助金。如今,老朱的日子渐有起色。
这是一个孩子饱含深情的感恩——
5月30日上午,儿童节到来之际,军区政治部领导顶着烈日,来到蒙阴县八一红军希望小学,向学校赠送50台电脑。“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作贡献!”孩子们用充满童真的话语表达着内心的感动。
这是一名老医生夙愿终成真的感动——
“一个好医生、一所好医院,就该像你们一样,眼里头看的是病,心里头装的是人。”5月13日,新县田铺乡卫生院院长郑雷拉着第154医院院长秦书理的手,激动不已。两家医院刚签下对口援建协议,第154医院将用3年时间出资100万元实施技术、设备和人才援助。
这是一名村民朴实无华的心声——
“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小山村,出门是风吹石头跑、十里不见草的荒山,眼下,3000多亩荒山不荒了!”伊川县龙凤山村民李大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等小树长大成林,这里就是一个天然氧吧,到时绿色旅游水到渠成……子弟兵留下的,是一个聚宝盆啊!”
“蒙山高,不如党的恩情高;沂水长,不如军民情谊长。”沂蒙老区群众自发竖起的横幅,记载了人民军队援建老区的动人故事,也镌刻着军队与人民山高水长的鱼水深情。
而子弟兵们对此怎么看呢?
如果人民是大海,子弟兵就是水珠一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