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网络尚未形成
青岛市目前尚未形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相对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是体现优势的重要因素。如果只建成孤立的一、二条线路,缺乏换乘条件,地铁将失去吸引力,难以起到交通疏缓作用,资金压力、运营补亏压力将更大,应尽快形成以地铁1、2、3、4号线为主的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集中力量解决征迁问题
贾福宁介绍说,青岛市将加快推进在建线路建设及后续线路启动工作。当前,地铁3号线已严重滞后,下一步将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征迁难点收尾工作,推进出入口、风亭等永久性土地征收,区间隧道年内实现全线贯通,正线铺轨完成15公里,穿插推进机电、装修等工作,确保2015年底开通空载试运行。2号线年底前车站及区间开挖完成总量的35%.R1线力争全线13个标段年底前全面开工。1号线年底前开建海底隧道段,2015年下半年全线开建。R3线年内完成项目投融资条件和建设方案,做好施工准备。8号线结合新机场规划,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6号线结合西海岸线网调整,继续做好相关配套工作。
拓展投融资渠道减轻压力
为保证轨道交通建设顺利进行,青岛市相关部门将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一是确保地铁建设基金应收尽收,按照分批分期、沿线区市政府适当承担地铁建设投资本金的原则,集中力量完成1、4号线的融资,加快R3线融资洽谈签约进程,对3号线资产择机实行资产售后回租,探索发行永续债、票据融资的模式。二是创新青岛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研究出台“轨道交通关联用地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实施沿线土地与物业综合开发及广告、通信、商业资源开发工作,拓宽地铁建设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整合多种交通方式
青岛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对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下一步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除建议调动各方积极性,破解房屋征收难题、拓宽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尽快出台轨道交通法规外,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建议,要坚持“分批分期、先急后缓、快速成网”的原则,发挥好轨道交通引领带动作用。要充分考虑我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线路的建设时序,率先从人口密集度高、交通压力大、影响带动强的中心区着手,区分轻重缓急,抓住关键节点,推进轨道交通快速成网,力争在2018年前形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络。
青岛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建议,要加快加强我市交通体系的研究,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整合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等交通方式,使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交通路网紧密结合、科学衔接、灵活运用,发挥出最大效率。延伸阅读:青岛地铁1号线今年开挖过海隧道 3号线明年底试运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