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央隆重举办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去年上半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庆军所作《读〈邓小平时代〉》由本报连载,后又经《领导科学报》、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等登载刊发,引起广大读者热烈反响,一度创造了有关网站高点击量。在进一步充实调整之后,该作以《走进邓小平》为书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结集出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该书既是作者读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读后感,同时也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对邓小平研究的成果。
讲述:
新颖独到 清晰自然
在该文中,作者没有沿袭前人有关邓小平人物传记的写法,而是独辟蹊径,以独特视角和个人的认识感受,通过撷取邓小平个人性格、家庭生活、崇高威望、用人用权、科学评价毛泽东、倾力教育科技人才、下好外交大棋、布局军队建设、扭住经济发展和坚持党的领导与权威等十个方面,再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代伟人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的历史瞬间,以及邓小平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该书写法新颖独到,故事背景、发展脉络、时间交代具体清晰;篇章布局合理,议题集中,夹叙夹议,一气呵成。避免了历史人物故事叙述的冗繁、晦涩和枯燥乏味,读来自然流畅,不知不觉间与故事叙述和作者点评发生情感共鸣。
故事:
引人入胜 可读性强
《走进邓小平》这本书语言精炼、尊重史实,尊重原著,可读性强。特别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的战略谋划、果断决策和从容应对,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故事生动呈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从繁杂的历史故事中归纳梳理,抽丝剥茧,聚焦热点。例如:在描写邓小平的性格时,作者以一段引言开头:“性格决定命运”是人们常说也普遍认可的一句话。邓小平的个性特征及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表现,对我们走进邓小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邓小平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出言谨慎。作者在书中举例加以佐证:1920年,邓小平在巴黎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就学会了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力,以至于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文革”期间,批判他的人想搜集他的错误记录,但没有找到任何书面证据。
从邓小平历史故事中寻找邓小平性格内向、出言谨慎的原因,一下子勾起读者的强烈好奇心和阅读愿望。而且依据充分,符合历史事实。这种写法和风格贯穿全篇,让人读来欲罢不能,一睹为快。
点评:
贴紧当下 触动现实
该书还采取讲述故事和引言、点评相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在保持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吸引力之外,作者还依据多年来对邓小平的学习研究心得,点评深刻犀利、准确到位。引言开宗明义,叙述和文中点评归纳概括清晰,逻辑缜密、相互印证、彼此呼应。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震撼力、穿透力。
书中很多环节贴紧当下,触动现实。作者在文中以前瞻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对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思考。例如:在科学评价毛泽东章节中写道: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大历史性贡献,其一就是科学评价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正确评价毛泽东是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坚定果断回应,是对毛泽东本人巨大威望和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契合了党内和社会主流认识,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威信,也彰显了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30多年过去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仍然是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