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侨办驻泗张镇黄家峪村“第一书记”王宪功的采访,是从山腰的白菜地里开始的,当时的他正在帮村民们收白菜。泗张镇黄家峪村地处圣公山半山腰,属丘陵山区,全村共有80户303人,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平日村里的农业生产基本靠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承担。
据王宪功介绍,他是今年3月份作为省侨办选派的第三批“第一书记”进驻黄家峪村的。“我到了这个村后,通过走访座谈,听到村民反映的几乎都是同一问题,就是缺水。”王宪功意识到这就是他帮扶工作的重点。“我仔细对全村的农田、山林以及村庄地形进行了观察,与村里的干部群众进行讨论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商讨解决办法,同时积极向上反映,省侨办领导对此也十分重视,邀请省里的水利专家实地视察,反复研究解决方案,并为村里打了一口100多米的深水井,但却没有打出水来。”说到这里,王宪功和村支书曹洪科无奈地摇了摇头。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宪功走访的时候发现村庄的上下游各有一处年久失修的小水库,大概是50年前村里修的,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做好防渗处理,基本失去了蓄水功能。经商议,村里决定对位于下游的水库进行防渗修缮处理。笔者一行来到水库旁边,看着已经蓄水的水库,王宪功欣慰地说:“翻修一座蓄水2万多立方水的水库谈何容易啊,幸好有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同时镇水利站还帮忙设计了施工图纸、具体施工方案。为抢在汛期前完成修缮工作,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水库的承建者垫付部分资金抢工期,水库从6月13日动工历时一个月,主体修缮便顺利竣工。”
“王书记那会冒着酷暑天天盯在工地上,他亲自带领大家进行施工作业,省侨办领导、镇水利站同志也在施工中给了很多帮助。”村民陈明军说。“在工程进展到最关键的水库防渗墙回填时,由于资金问题,水库所需的虹吸设备不能及时安装,当时又快到雨季了,工程不敢耽搁一天,王书记立即从家里拿来了3万多块钱应急。”
施工的那段时间里,王宪功和村民们都很紧张,工程尽管是为了蓄水,但此时他们最害怕天上下雨;同时为资金问题而担忧,工人的工资、挖掘机、运输车辆运费、供货商材料费……尽管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水库的翻新修缮工作还是顺利安全的完成了。目前,库容达2万余立方的水库在今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已蓄水约6千立方,再加上村里另一处新建容量约2千立方的塘坝,已基本满足村里农业生产灌溉需求。王宪功还请泗水县林业部门利用上级帮扶的绿化资金,在新修的水库大坝顶上搭建了钢结构葡萄架,这样既可以绿化美化村庄,又可以充分利用水库外侧的泥土种植葡萄,为村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离开水库,继续在村里走,王宪功指着脚下的路说:“我刚到村里时,进村道路旁存在两处安全隐患已经数年,一处是深达4米的大坑紧靠进村道路,已造成路面悬空近半米,利用水库修缮之际,对这两处深坑进行了回填,不仅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还方便出行。”这时曹洪科指着旁边的路灯说:“王书记为村里安装了17盏LED路灯,使俺们夜晚出行也安全方便了。”
据了解,王宪功充分利用侨务工作优势,积极为当地争取华侨公益捐赠项目,先后捐建青界小学、焦坡小学各30万元资金,向当地医院捐赠一部救护车,为该村资助一座优质苹果园和养鸭场。
“来到黄家峪村,就要为村里解决难题,让群众满意。”王宪功认真地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