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兖州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兖州环保局局长张勇在座谈会上进行了发言:
1、源头施“治”。一是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今年,针对大禹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偏少,大安沟、潭村河污水直排问题,我区实施了大安沟、潭村河截污工程,将污水接入大禹污水处理厂,不仅治理了流域污染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污水处理厂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2013年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两个污水处理厂各2万吨/日扩建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根据形势发展需求,我区又投资1700万元对第三污水处理厂实施了三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区政府投资4400万元对327国道及北环城路沿线污水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管网建设21公里,将污水全部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防止直排影响蓼沟河断面水质。在企业点源治理方面,2012年太阳纸业建成了8万吨/日污水深度处理系统,确保了企业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目前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日,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二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治理工程。为最大限度减少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危害,进一步规范养殖行为,改善流域水质和区域环境质量,我区修订完善了《兖州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河道两侧500米范围内划定禁养区,与规模化养殖场签订了减排责任书,实行污染物统一收集、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回收用于场区绿化和周边农田灌溉。三是实施新农村社区污水治理工程。全区新建或在建农村社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雨污分流,不能接入城区管网的社区建设单独污水处理系统。
2、中水尽“用”。大力推进中水截、蓄、导、用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回用、中水造景、中水进城,切实发挥水资源效益。大禹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进入大安河,不仅减少了杨家河中水资源化工程调水压力,还使中水得到有效利用。兖州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全部经6公里管道直通泗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不仅可通过泗河拦蓄进一步净化水质,改善泗河景观带生态环境,还可为国际焦化、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等企业新上项目提供中水资源,满足下步企业发展用水需求。
3、生态重“保”。一是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全区人民饮用水安全。开展了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基础信息调查、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兖州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加大饮用水源水质监察、监测力度,定期组织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二是按照“治理流域、培育湿地、打造生态长廊”的标准,建设了泗河、杨家河、玄帝庙生态湿地,通过拦截上游来水,结合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湿地景观,延长净化时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了出境断面水质稳定控制在COD30mg/L、氨氮1.5mg/L以下。
4、着力抓“防”。一是对重点河流区域内的重点排污企业、危险化学品企业等污染源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逐家摸排,全面掌握辖区内环境风险源状况。同时建立了应急监测队伍,进一步完善了部门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做到“平时抓预防、有事抓应急”。二是强化点源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完善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企业剧毒物质处理设施,建设事故状态调蓄池和初期雨水收集池;加强在线监测及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成了高标准的数字化监控中心,对重点企业安装COD和氨氮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在区污水处理厂和大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口加装重金属在线监控设备,实行24小时监控。三是针对开发区周边涉重金属、危化品企业较多的现状,为预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在大安河上建设了事故应急拦河闸坝,切实增强了应急防范控制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