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收养的流浪狗
离别前,潘静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潘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曾经,围绕在她身上的是无数光环,“流浪狗的妈妈”、“爱心天使”、“济宁第一家合法流浪犬救助中心的创始人”……因为这些光环,她也吸引了很多称赞或嘲讽的眼光,成了不少媒体头版的封面人物。而如今这些光环对她而言,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摘,摘不下来,戴着,却又有着无法言说的痛。
14年来,她先后救助过上千条流浪犬,直到今天长期收养在身边的还足足200多条。可是,狗狗的数量越来越多,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照顾狗狗,她辞了工作,每天只能靠卖点小日用品养活“这一大家子”。如今,父亲不幸去世、母亲要靠自己赡养,收养的流浪犬更是耗尽所有积蓄。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租来的狗舍房租也即将到期———继续养狗,兜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不养,可又舍不得丢下这200多条命。
收养流浪犬,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变都变不了
25日早晨9点,潘静驾驶着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去看望她的狗狗们。顺着荷花路一直往南,在靠近铁路的地方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再往东,路很不好走,潘静的电动三轮开得也很慢,可是破旧的车身还是摇摇晃晃,让人有种随时都要摔倒的担心。大概开了2里地,南辛庄一处破旧的民房前,潘静停了下来,这里就是她每年花一万块钱租来的狗舍。或许是对潘静车子的响声太熟悉,就在车子停下的刹那,院子里的狗忽然一下叫了起来———“叫,就是知道我来了”,仿佛自我夸赞一样,潘静一边说着,一边穿过成堆的旧家具、打开一扇锈迹斑斑的大门,热情地和狗狗们亲近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古人诗句里的浪漫,放在现实里,总是意想不到的凄凉。
潘静说,自己收养流浪狗的经历从2001年开始,至今整整14个年头了。现在想想遇到的第一只流浪犬,就像命中注定一样。那是夏天的一个傍晚,潘静到古槐夜市买东西,走着走着忽然觉得脚边软软热热的一团,低下头一看,竟然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狗舔她的脚。“它的长度也就10多厘米,浑身脏兮兮的,毛都翘着,像一只小刺猬。更可怜的是,它的眼睛泪汪汪的,就像是一个孤儿一样,委屈、无助,想寻求一个家,可是却又充满了胆怯与害怕。看到那双眼睛,我想都没想就把它抱回了家。”潘静说,也就是从那以后,她收养流浪狗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从三五只到十几只,一直壮大到上百只。
潘静说,起初自己和别人合租房子,后来收养的狗多了,舍友全都嫌弃地搬走了。实在没办法,潘静只能又租了一个储藏室。后来,又租下一个小院子,待狗狗们增多到100多只的时候,不得不寻找郊区的大院子。现在,潘静在南辛庄租的这个旧房子一年就一万多房租,尽管这样的价格远远超出房屋应该具有的出租价格,可她还是很满足———狗狗太多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出租,能租到这样一个有大院子的地方已经很欣慰了。
养狗就像养孩子,既然进了家就没有再丢的理儿
潘静出生在梁山徐集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就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与很多的爱狗人士不同,潘静的家庭条件不仅不富裕,反而有些清苦。潘静说,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她做过电脑公司的职员,还做过家教,收入还算不错,养几条狗完全不在话下。后来流浪狗收养的渐渐多了,没时间照看,就只能辞掉稳定的工作,单做家教。再后来,狗狗发展到了上百只,她连家教都不能做了,只能打些零工维持生活。如今,潘静的流浪犬救助中心里有两百多只狗,光每天的喂食、打扫就得花掉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几乎每天早晨9点,我都到农贸市场鸡贩子那里买鸡内脏,然后拌上玉米面、馒头,开始熬制狗粮。一锅狗粮得熬上45分钟,200多条狗,我得熬整整8大锅才够。通常喂完了狗,就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这时,我还要打扫狗舍,清理狗便,等把垃圾全部推出去的时候还得再耐心看看每一条狗。看看这条生病了么、看看那条的伤好了吗?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捡回来的狗,通常它们都是带病来的,就更得注意……”潘静说,结束完狗舍里的全部劳动,几乎都要在晚上八九点。这时,体重不足100斤的她通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好几次,她干脆懒得再赶回十几里地外的住处,直接在狗舍的大门底下铺上一个编织袋,凑活着睡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