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私事会想让单位公车“送一趟”,现在“私事儿再急也不敢动公车”;以前单位聚餐曾“走公款”,现在聚餐“回回AA制”;以前单位逢年过节违规发的“过节费”,现在也早已消失不见……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两年多,在山东,在济南,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不断加力,曝光渐成常态。几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严查重处之下,他们的作风有哪些质的转变。
他们说变化
私事再急也不用公车单位聚餐饭钱平摊
讲述人:王军 处级干部
孙卉 科员
夜色渐渐降临,19日晚6时许,老王急匆匆走出单位,到路边招手打车。“当时连着20分钟没打着车,可急死我了。”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当晚坐动车到济南西站,老王得赶去接站。虽然很急,但已是所在单位中层领导的老王并没有叫公车送他。“现在私事儿再急也不敢动公车。”他说,同事们现在也一样,“(私事)急了就用公车,那是以前”。
说起近两年身边同事们作风的变化,和老王同在某局机关工作的孙卉从“吃饭”说起。“原来单位到年底会组织大家聚个餐,算是慰劳一下。”她坦言,聚餐的费用的确曾“走公款”。但现在,这种现象早已消失。“同事逢年过节偶尔聚餐,回回都是‘AA制’,有同事要是带着酒水去,就能免交‘份儿钱’。”她笑着说,这样其实挺好,“人情味儿反倒更浓了”。过个节“挺清净”“过节费”消失
讲述人:崔伟 省级单位工作人员
刘明 市直机关干部
谈到过节这个话题,在一省级单位工作多年的崔伟回忆起了单位此前的“福利”。“之前单位过大节(春节、中秋)常发点‘过节费’、购物卡什么的。”他说,早前,单位的一些处室曾有“小金库”,发“过节费”或购物卡的钱,多出自公款或这种“小金库”。但现在公款管理越来越严,“小金库”也没了,逢年过节时的“过节费”、购物卡早就消失不见。
不仅如此,“节礼风”也被刹住。一市直机关干部刘明告诉记者,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前,每逢重大的节日,往往都会有人来送些礼品,“说是来‘串串门’,其实就是来送点土特产什么的,当时有这个风气”。“风气”之下,他也常“往领导那里串串门”。但如今,这种“风气”早就没有了,“现在挺清净,去给谁(送礼),就等于是害了人家,肯定就不去了”。查处问题、人员数量一年涨2倍以上
在党政机关人员作风持续转变的背后,是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时间回溯,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那之后,山东省委出台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十条实施办法,济南市委出台了27条具体规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加大了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力度,用严查促正风。
在山东,2013年,全省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76起,处理2127人,党政纪处分437人。到了2014年,全省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334起,处理8055人,党纪政纪处分2478人,分别是2013年的3.38、3.79和5.67倍。“查处问题的数量翻着倍的往上涨,查处力度在不断加大,谁还敢违规?”一省级单位工作人员的话,代表了不少党政机关内部人士的心声。
延伸阅读:首批中央公车拍卖白菜价:奥迪起拍价18万中央层面300辆公车拍卖:轿车最高起拍价18万元首批中央层面取消公车拍卖:轿车最高起拍价18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