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里德立刻下令,动手!乌布利希被捕时,他的电脑聊天窗口,正显示“卷云”与“恐怖海盗罗伯茨”的对话。而这段对话便是本月初法庭定罪的铁证。
奇葩
毒品论坛竟有读书俱乐部
毒贩与瘾君子在那谈论哲学
上文提到的国土安全部的探员所下的52笔订单中。52封邮件全部到货,其中51封内是货真价实的毒品。它们包装非常专业:蓝色信纸背后是几个真空分装小袋,内含海洛因;或是黑色金属片包裹的可卡因。
由于卖家与“丝路”之间签订了“协议”,要求卖家“准确而诚实地对商品进行描述”。因此那封唯一的货不对板的假毒品,按照“丝路”的规定,买家可以给这“黑心卖家”差评。如果双方发生纠纷还可以找“丝路”的“客服小二”投诉,完善的解决机制让人咋舌。“丝路”网上还有句像企业宗旨般的说辞:“以尊重的态度来服务客户”……
“丝路”还有自己的所谓社区论坛,共分为五部分:安全保障、物流配送、毒品安全、亚文化、讨论区。
毒品安全区讨论的是如何安全地使用毒品,介绍了不同毒品的效果。
安全保障区则是提醒,“交易双方不要从一个账户直接转到另一个账户,中间多转几手,可提高安全性”。
讨论区可供开放式咨询,例如,“有人买过这三位卖家的摇头丸吗?质量如何?”
物流配送区则对发货、收货等作出指引,如“勿以废弃建筑或无人居住的房屋作为收货地址,容易引人怀疑”。
“恐怖海盗罗伯茨”告诫买卖双方,“按照这些指引,货品被截的可能性会降到最小限度。”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论坛的“亚文化”区,即“恐怖海盗罗伯茨”的读书俱乐部,毒贩与瘾君子们还在这里一本正经地谈论书与哲学。
人物
“丝路”的“船长”是个80后
乌布利希生于1982年,创办“丝路”时年仅29岁。在他的社交页面上,他给自己定义为企业家和投资顾问。
调查人员说,在网站论坛有用户抱怨“丝路”收取佣金,乌布利希回应道:“无论你喜欢与否,我是这艘船的船长。没人强迫你来,如果你不接受游戏规则,或者你不信任船长,你可以下船。”
法庭案卷显示他于2012年9月搬到了旧金山,乌布利希生活在安静且便宜的地方,曾与朋友合租上下铺。他的室友告诉调查人员,只知道他叫“Josh”,每天花很多时间在计算机上。
法庭案卷还显示,乌布利希自己为“丝路”网站采购计算机主机,自己编写大部分的计算机代码并亲自维护网站安全。
数字
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丝路”网站的销售额达到12亿美元,客户数近100万。其中毒品交易超过100万起,总金额达2.13亿美元。
“丝路”创办人乌布利希获得价值1800万美元的比特币佣金收入。
“丝路”上每件商品的平均评论数达到了29份,较高的评分可以证明卖家的可靠性。
网络黑市上贩卖东西的商家也是规模大小不一:有些规模较大每个月的交易额就可以达到数百万美元,有些规模较小的则仅仅只有几百美元。他们向网站支付注册费用和交易提成,每笔交易大约需缴纳3%-6%。
本版编译:赖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