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洛阳铲"的杜义新有着不为人知的孤单与坚守。
即墨宋元大型古墓群露出“冰山一角”,古城顶遗址身高1米9 的山东“大汉”现“真容”……随着本市文物考古工作喜讯频传,一群终日坚守在发掘现场的考古人也走进我们的视野 。炎炎烈日,是什么让他们长期与亲人分别,情愿忍耐着枯燥、辛苦的发掘工作?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近考古专家杜义新的身边,感受他的工作状态,并试图通过他,让大家懂得岛城“一代代”考古人。
考古专家看起来像农民工
7月13日,在炎热的午后,李沧区某考古发掘工地现场一片繁忙。“哪位是考古队的专家?”听到记者的询问后,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老杜,我们‘人参级’的考古专家。”
记者望过去,老杜穿着一件白色T恤 ,一条裤脚处满是泥巴的浅色长裤,顶着有些破旧的大草帽,手拿一把小铲子,正警惕翼翼地敲打土层。“黑壮”的背影和一身打扮,混在发掘现场农民工兄弟的队伍中基本分辨不出。“我做考古已经20多个年头了,成天在外风吹日晒,变得有点‘老相’不奇怪!”老杜笑着说。
老杜,杜义新,山东蒙阴人 ,1988年高中毕业考入山东省考古所培训班,成为一名考古工作人员。2005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成立,他远离故乡来到青岛,成为岛城考古界资格最老的考古专家之一。
曾耗时7年发掘一处墓地
老杜说,这些年来,山东境内除了德州和莱西,其他城市他都跑遍、挖遍了。最短的时候,20天发掘一处古墓;最长的时候,曾耗时7年时间发掘一处墓地。
2003年他来到滨州阳信李屋村进行古遗址开挖,“当时在野外,条件很差,差到我们没有水喝,最后渴到不行就去地里喝满是一层牛羊粪的地沟水,成果上吐下泻。”说到这,老杜笑了起来。
“我曾持续7个月没有回过家,那种想家的滋味让人心口疼。”女儿,一直是老杜思乡时最愧疚的痛。老杜说,女儿1989年出生,那天他正在发掘古墓,女儿出生的消息是从电报上知道的,赶回家时女儿已经出生20多天了。
■真本事
看泥土初步可辨有无宝贝
干了这么多年,老杜有了一套自己的考古经。怕记者不懂得考古的道道,他耐心肠指着挖好的断层面讲解:第一层是耕土层,参考价值最低,第二层是文化层,是考古的目标地,因为上面堆积着人类运动的痕迹,能看出人类在上面耕种、畜牧等生活印记 。第三层是生土层,挖到这一层基础就结束了。
在他眼里,每粒沙子、每块“石头”都是值得斟酌的东西。“就算是一捧土,也是会说话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录相机默默记录了很多东西,留给后人依附先进的设备把历史一点点‘放映’出来。”老杜说。
老杜口中的“会说话”是指可以通过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分析出里面的物质成分,如人们种植和吃的物种等。一般发掘时会用洛阳铲一层层打出地下土,有20年“考龄”的老杜能通过观察土质、土色等大体分辨出土层下有无有价值的信息。据介绍,在这次李沧区十梅庵古城顶遗址发掘现场,他通过洛阳铲带出的泥土中包含的陶片等物质曾大体断定出下面应当存在墓地。
■枯燥
作息规律近乎乏味
22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大部分时候他们考古人是寂寞的。不过,杜义新说:“20年前我就知道了,考古是个寂寞的活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