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讯(见习记者 武旭)11月25日,经历了57年来最大降雪的济宁城区道路有些湿滑,鲜有车辆和行人。然而,呼啸的寒风和大雪却挡不住《济宁晚报》投送员们的脚步,上午11点,位于任城区红星路的济宁报业集团发行部内早已是一片忙碌,20多名投送员为市民能正常看报而努力着。记者也跟随他们一起,踏上了风雪无阻的送报之旅。
“我是2011年来到发行部的,已经干了4年,你叫我艳姐就行。”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的大姐就是记者今天的“送报战友”,此时的她正一边对照着墙上的发行表,一边飞快地核对着手里的报纸数量。艳姐告诉记者,我们两个人要送完3700份报纸。“昨天雪太大没法出门,所以要把昨天和今天的报纸一起送过去,不能耽误大家正常看报。”看到近4000份、重达几百斤的报纸在三轮车的车厢里摞成了小山,记者顿感“发憷”。艳姐笑着说,像这样的情况她早就习以为常了。“我每天的投送量在1800份以上,平常凌晨5点上班,马不停蹄地干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才能送完。”艳姐告诉记者,在此期间,她要抱着一摞摞报纸不停地穿梭在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小区、爬上爬下,如果遇到阴雨天,完成送报的时间还要再往后推迟几个小时,一顿热腾腾的午饭也就成了奢侈的享受。“像今天中午肯定是吃不成饭了,送完报纸再说吧!”
由于气温较低,路面上的积雪变成了坚硬的冰壳,湿滑无比,尽管车厢里有着几百斤的报纸压重,可三轮车的后轮还是不停打滑。生怕侧翻的艳姐不敢再骑,只能和记者推着三轮车慢慢往前走。两人组成的送报小队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的慢慢往前挪动。天冷路滑,红星路上少有行人,这辆风雪无阻的“送报小三轮”成了洁白世界里的一个注脚。
三轮车推进了市委大院,艳姐带着笑容敲开一间间办公室,“打扰了,这是昨天和今天的《济宁晚报》。”手里提着几十斤重的报纸上楼下楼、敲门送报,几十间办公室跑下来,记者早已是气喘吁吁、浑身湿透。从办公楼里出来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天空又飘起了雪花,用雨衣盖好车厢里的报纸,送报小队又匆匆赶往下一个地点……从最后一栋办公楼出来后,记者看了看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个小时,而车厢里还有不少等待投送的报纸。
“作为报纸投送员,风雨无阻把报纸送到每位读者手中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如果天气确实不允许,也希望市民能够谅解。”说完这句话,艳姐把车厢里的报纸再次盖好,推起三轮车继续走在风雪漫天的送报路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