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逊:马克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属于与过去的殖民主义没有什么联系的一代,他在道德上不受殖民主义历史和制度的约束。我认为他的意图是真诚的,但他将面临来自法国博物馆和法国历史学家的诸多反对,后者仍然愿意用“胜利的”或者民族主义的术语来描述法国的殖民历史。当然这意味着西方对文物归还的态度开始改变,只是改变的速度比他们应有的速度慢很多。
环球时报:除了法国,德国、荷兰在归还殖民时期掠夺文物方面也有动作,相比之下,英国何以“落后”?
罗伯逊:英国往往倾向于认为其19世纪的军事行动负有传播基督教与文明的重任,但事实上英军掠夺了土地和黄金。英国仍固守着殖民者的思想和态度,一些机构拒绝在查明和归还掠夺物品方面合作。这很可悲。英国机构已经认识到奴隶制是反人类罪行,但对于英军的野蛮抢劫却没有作出忏悔。政客们有时会道歉,但表示诚意的唯一做法是将这些物品退回,停止从中牟利。
“中国比任何非洲国家都更多地遭受了西方的掠夺”
环球时报:本月中旬,澳门富豪何鸿燊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捐赠了他出资购得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您怎么看过去这些年中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努力?
罗伯逊:我认为中国比任何非洲国家都更多地遭受了西方的掠夺。当年,英、法军队从圆明园拿走了100万件文物,英国军队更是野蛮地烧毁了圆明园,杀死了150名藏在那里的仆人和太监。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所有在中国有势力范围的列强都使用武力抢劫。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再次使用武力抢劫了许多文化瑰宝。因此,我赞赏中国追回被掠夺艺术品的努力——据称有人甚至从枫丹白露偷回文物。这或许表明,马克龙没有意识到他不应该只返还那些非洲文物:一些文化破坏最糟糕的事件很可能发生在盗窃中国艺术品时。
环球时报:对于那些文物遭严重掠夺的国家,您有什么建议?
罗伯逊:我觉得这些国家需要制定一个策略。首先,我们需要国际法院裁定:错误地占有属于他人的文化财产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偷窃国有必要归还赃物。然后,我们应采取后续行动,制定一项目前尚不存在的公约,以阻止文化遗产的贩运——该行为在很多年前甚至几个世纪以前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必须提供适当的调解服务,以便迅速和公正地解决有关文化财产的争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