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物局、苍山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发掘队,于2010年5月至7月,对位于苍山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的后杨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发掘,考古队终于有所斩获。
地层浅,文物丰
后杨官庄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其后市、县文物部门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并曾采集过大批文物标本。遗址所处地势平坦,中间略为隆起,燕子河穿越其西部边沿。钻探材料显示,遗址地层堆积较厚,最深者近2米,是临沂地区一处相当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
这次考古发掘,共开5×5米探方22个,连扩方在内发掘面积753平方米,仅仅是全部遗址的一个小小角落。
考古人员发明,发掘区位于遗址北部边沿地带路基上面,地层较浅,而且比较简略,共分为5层。1、2、5层散布广泛,第3、4层只在沟上层存在。第1层,耕土,灰褐色,厚10-20厘米。第2层,近现代捣乱层,黄褐色细砂土,厚5-20厘米。第3层,深灰褐色,质较松散,含宋元瓷片以及少量红烧土颗粒,厚20厘米左右。第4层,灰褐粘土,质硬且粘,包含少量汉代瓦片,厚5-25厘米。第5层,黄褐土,较硬,含红烧土颗粒和少量夹砂红陶片,厚10-15厘米。
在发掘区内,遗迹的重要构成有灰坑、沟和墓葬等。其中,灰坑21个,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不规矩形和长条形,大部分灰坑较浅,一般30厘米左右,也有的灰坑深达140厘米;墓葬5座,其时代分辨为龙山文化时代、唐代,另有一座墓葬因被损坏而具体情况不详;沟三条,分辨是取土沟和排水沟。
其中2个大型灰坑出土陶、石、骨、角、蚌等各类文物200多件。形状呈不规矩椭圆形,坑壁斜弧内收,坑底平缓不甚规整。清算部分坑口南北8-11米,东西11米,深1.2-1.35米,出土各类文物100多件。坑内堆积大致分为4层。第1层,厚5-30厘米,灰褐土,质硬且粘,含有少量红烧土颗粒,内有少量陶片和兽骨。出土文物37件,重要有陶、石、骨等。陶片中可辨器形有鼎、鬹、罐、杯、盆等,可复原者有碗、纺轮、环和弹丸等。21件石器中有斧、铲、镞、磨石和钻帽等。骨器有镞和锥。第2层,厚5-35厘米,深灰褐土,质粘,较细密,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和兽骨。出土文物15件,重要是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有箅和环,石器是刀和磨石,另见蚌刀等。第3层,厚15-30厘米,灰褐土,质较疏松,含有红烧土颗粒,木炭、草木灰,兽骨、石片和大批陶片等,出土文物63件,可辨器形有鼎、鬹、罐、盆、杯、箅等。石器有斧、锛、铲、刀、镞等,骨器是锥、针、匙、镞、杈、网坠和鱼钩等。第4层,厚10-35厘米,呈黄褐色土,质较硬,含有大批石块、少量粗砂粒和零碎红烧土颗粒,陶片较少,可辨器形有鼎、罐、杯和石斧等。
在发明的墓葬中,一号墓葬开口在2层下,墓口距地表40厘米。墓葬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55米,深0.6米。墓内填土呈黄褐色,质松软。逝世者仰身直肢,头向南,骨架保存较差,一触即碎。随葬瓷罐、瓷碗及铜簪各1件。时代为唐代。其他3座墓葬为山东龙山文化时代。其中三号墓葬开口在2层下,距地表25厘米。墓葬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46米,深0.8米。墓内填土呈灰褐色,质松软。逝世者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左,方向74度,骨骼粗壮,保存非常好。无随葬品,左膝处插有一角镞,逝世亡原因可能与箭伤有关。四号墓葬被损坏,随葬泥质黑陶壶和夹砂器盖各1件。
发明的三条沟中,有一条取土沟,较窄;另外两条是排水沟,位于遗址北部边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沟上口较敞,沟壁较缓,沟底较平。从剖面情况看,两沟相叠,地位靠上的排水沟上口宽约30米,底部宽约12米,沟深1.7米,经过长期应用,放弃后被淤积填平。沟内堆积多为淤泥和细砂,包含有陶片和大批螺壳和蚌壳。根据不同色彩,可以分为多层堆积。根据沟内出土陶片来看,时代为战国时代。排水沟的发明,阐明周代先民对居住地加强了排水防洪的意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