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阳县西高穴“曹操墓”出土的众多陪葬品中,关于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曾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认为个别文字明显不属于曹魏时代的文风,甚至带有现代作风。
河南省文物专家就此指出,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风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变而来。从汉字书体特点、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不应有疑问。专家们认为,无论从这些文字的形制、法制观察,还是从铭记随葬品名称所见内容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捏造的可能。
■DNA鉴定有“难度”
就DNA鉴定,专家介绍说,从现实来看,西高穴村大墓出土的男性尸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巧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干有科学客观的答案。再者,完整依附生物遗传学DNA技巧来断定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巧难题,即必须找到断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干比较研究。
■“没见墓志铭是正常现象”
同时,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明墓志铭也符合历史事实。“东汉时代风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并不多见,考古发明更未见典范的墓志铭出土。而且,曹操生前曾下禁碑令,并请求对自己陵墓‘不封不树’,墓志铭到南北朝时才逐步定型,因此,曹操墓没见墓志铭是正常现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