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说钱老先生是科学家,但是上海大学的师生更愿意说钱老先生是教导家。
■ 71岁高龄的钱伟长主动请求担负上海一个“四等校”的校长,邓小平的“毕生委任状”让他毅然“第二次创业”,在真正找到“海阔天空”的感到后,他曾发出“桑榆匪晚,奔跑不息”的感叹。
■ 从上任到逝世,“毕生校长”钱伟长无可争议地成功了,他也最爱好别人叫他“钱校长”。
1 高龄受命 为国效率
1983年,摆在钱伟长面前的共有3条路——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交大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逼真地感受到“自己的幻想终于要实现了”。之后,他毅然选择了上海工业大学,一个名副其实的“四等校”。这一年,他已经71岁高龄。
按照常理,“人到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年纪,坐个名校副校长的位子,做做学问,练练身材,逗逗孙子,实在是人生的一件乐事。但是,钱伟长偏偏选择了当校长,而且一当就是毕生制,当时邓小平在调令上批示:“此人任命不受年纪限制。”
对于这个批示,钱伟长的“师侄”戴世强告诉记者:“这个批示有两种含义。当时,教导部规定60岁以上不能担负校长,所以第一种说明是,钱伟长可以破格担负校长,而另一种说明是,钱伟长当校长不受年纪限制,想干到多久就能干到多久。”精明的钱老先生自然选择了后者,并不是说他有什么“官迷”,而是因为他有太多的教导幻想,“他太需要这个正校长了,而且是时间越长越好,只有这样,他的文理合一的幻想才干实现,他的务实幻想才干实现。”戴世强激动地说。
2 推陈出新 思路超前
走马上任,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上海工业大学是个“四等校”,师资程度连三流都够不上,这样一个学校却由“中国力学之父”当校长,钱老先生无疑成了上海工业大学最大的无形资产。然而,请人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
钱老先生的教导幻想是文理合一,所以他在请人时也瞄准了一些在学校里并不得志的老师,“让他们这些有思想的老师来充实队伍,钱老先生的教导思路确实非常超前。”戴世强回想说,另外,钱老先生还为了一些大龄教授专门打过架。
大龄校长自然不介意大龄教授,程昌钧就是钱老先生请来的能人。当时,她在兰州大学任职,已经58岁了,按照常理是不能调动的,但是钱老先生硬是和上级部门打了一架,凭着自己的特别身份把程昌钧调了过来。“先生说,我这个年纪正是放开干的时候,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程昌钧回想说,当时上海工业大学的力学所刚刚成立,“先生问我愿不愿意到上海来,当时,我在兰州大学担负先生的一位弟子的助手,所以非常敬慕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于是向先生表现‘愿意去上海’,同时也向先生提出,我的年纪比较大,调令恐怕会有些难题。没想到,先生非常赌气地说:‘这个年纪正是出成绩的时候,教授就应当带学生。’”
现在,程昌钧教授已经73岁了,是上海大学力学所最年长的教授,当记者问她有没有考虑休息时,程昌钧很不屑地说:“像我这个年纪,先生还在当校长呢,我怎么能休息呢?”
3 拆除藩篱 文理合一
上海工业大学的校长真是不好当,由于钱老先生的成绩非常突出,上海大学孕育而出。“当时是大范围地并校,大专、夜大,还有一个中专,本来就有些先天不足的上海大学,这下变得底子更薄了。”戴世强教授回想说,先生对上海大学充满了盼望,正因为它的底子差所以才是一张白纸,先生对着急的还是新校区的问题,当时先生利用自己的名誉,四下接洽新校区的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