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和成绩仍是主旋律,被国际奥委会最为看重的文化教育活动却成陪衬——
青奥会还甩不掉小奥运会的影子
首届青奥会的赛程已经过半,虽然各国14至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无法与成人运动员相提并论,但赛场上竞争之激烈却毫不逊色。不过,当一批世界体坛的“明日之星”涌现的同时,被青奥会视为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教育活动,却显得不那么受参赛运动员和外界关注。实际上,早在本届青奥会揭幕之前,业内对这项赛事的质疑就不绝于耳——在奥运会已经形成的强大影响力威慑下,意图另辟蹊径的青奥会要想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势必面临着重重挑战。
多数选手仍把成绩当做参赛目标
如果仅仅成为一项在参赛者的年龄和赛事规模上区别于奥运会的赛事,那么,青奥会将失去它的核心价值。不过,记者在近一周时间里采访了多名中外运动员和教练后却发现,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只是把青奥会当成是一项小型化的奥运会,是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一次体验大赛的机会。
本届青奥会首枚金牌得主、日本铁人三项女选手佐藤友香赛前直陈自己的参赛目标,“通过参加这次比赛积累经验,进而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佐藤友香对自己能够参赛感到十分幸运,因为假如她早出生1个月,她就将因年龄超过18岁而失去参加青奥会的资格。如果是那样,佐藤友香将为自己错失夺取青奥会金牌的机会惋惜,却不会为没能体验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有何遗憾。
在采访游泳和体操比赛时,记者看到,在比赛之余,训练场地上总是人满为患,各国选手无不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热身训练,一名法国游泳选手称:“既然来参赛,谁不想竭尽全力拿到最好成绩呢?”
参加青奥会的中国运动员,虽然口头上都严格按照中国代表团的统一口径——“主要是为了与各国运动员交流和本着重在参与的目标参赛”,但实际上,没有哪名运动员忘记了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是夺取优异的比赛成绩。在接受采访时,大部分队员都表示,自己必须先完成比赛任务,然后才能去参加组委会主办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一名中国队教练就直言,“青奥会再怎么以文化教育活动为主,比赛也是第一位的。”
至于文化教育活动成为青奥会的特色,也有运动员提出异议,一名中国选手称:“难道其他比赛就没有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吗?我看那些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都有很多收获,他们同样交到了很多朋友,同样获得了宝贵的人生体验。这样的收获应该不是只有参加青奥会才能得到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