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0多年医生:新效药自主定价药企疯狂造仿制药 医院要追求业绩任何监管防线都会破
广州一位从医20多年的外科医生徐先生,看了本报昨天A10版《廉价药短缺谁之过?》的报道后,深有感触。他特意致电本报并向记者报料: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经营业绩考核,医生开药首先想的不是病人而是怎样完成业绩,“这种风气下,想当个开便宜药的好医生难啊!不可能为了给病人省钱,让自己饭碗不保吧。”他还向记者披露了一些医院内部关于药价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对本报昨天报道的卫生部对遏制廉价药短缺作出的几项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业绩分包到科室 不完成指标,一年警告,第二年换岗
徐医生说,GDP攀比之风,在医疗行业同样存在,“热情”程度甚至到了讲业绩高于为病人着想的地步。
他还向记者列举了广州多家医院对经营业绩的要求,比如他所在的医院每年领导制订业绩年递增10%的目标,然后把这个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科室,每个科室都带着经营任务来给患者看病,比如分解到住院部,可能细致到人均出院费用多少钱,三甲大医院高的两万多,其他几千到一两万不等,有一家知名的医院还规定,一个床位多少钱,如果管理病床的医生不能完成指标,一年警告,第二年换岗。
“医院领导要升官、下面各级要升职,业绩都是响当当的理由。医院医生都带着这样的经营压力来给病人看病,他开出的处方怎能做到廉价,不开高价药他能完成任务吗?是为病人着想还是保自己的饭碗?每个医生心里都有杆秤。”该医生谈起这个问题义愤填膺。
药厂转产高价药太易 “新药”多是高价药 疗效又难量化
“廉价药没有消失而是隐身了,穿了‘马甲’变成了另一种高价药。比如,在我们科室里一个药品刚上市的时候是片剂,过段时间这个药的针剂就出来了,再过段时间胶囊又出来了,花样层出不穷,价格也日渐增高,但疗效却都差不多。”徐医生说。
另外,根据我国的药品定价政策,无论进口的、进口分装的还是国产的,如果国内市场上同种药品是由多家企业生产的,只要其中一家企业认为其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或治疗周期、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企业同种药品就可以申请单独定价。由于我国对新特药的定义比较宽泛,审批政策宽松,使得药企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开发新药来规避政府的价格管制,目前这一政策成为药企普遍采用的一种规避价格管制、抬高药价的工具。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指出,事实上很多所谓的“新药”,大部分是原有品种过了专利保护期的仿制药,药企通过改变剂型、改变规格、添加少数无关紧要的成分等办法来开发成所谓的“新药”,然后重新定价为高价药品。但其质量与疗效到底优过同类产品多少,却很难用量化的数据表示,也很难在价格上有一定的可比性。
新旧药价格相差十几倍 这些药降价 那些药升价
这些申请自主定价的药品因不受价格管制,多数是企业到物价部门备案就可以想卖什么价就卖什么价,往往价格虚高得厉害。正是因为廉价药与同类的自主定价药品之间巨大的差价也使得追求业绩的医生主动放弃廉价药。
比如阿青霉素,已经是上市多年的老药了。同样是6片一盒的阿奇霉素片,国家发改委给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最高零售价高达80.6元一盒,但给上海现代制药的最高零售价才14.2元,价格相差5倍。“而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同样的药品政府定价相差几十倍的呢。医生更容易受高价药的诱惑。但如果同样药物尤其是上市多年的老药价格能够一致些,至少差别不要这么大,也许廉价药的生存空间就大很多。”徐医生说。
“廉价药基本都是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里的药品,从2003年以来,这些药品已降过20多次价,本来,这个初衷非常好,就是控制药价虚高,但实际情况怎样呢?不降反升,因为,这些药价降了,其他药品的价格定高了,医生都开高价药去了,患者依旧没得实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