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关于父亲的话题也再次成为热门。记者在采访中懂得到,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目前很多家庭孩子的教导问题都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问题较为广泛。有专家指出,父亲在家庭教导中的角色不可代替,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
“我儿子今年5岁,他爸经常出差,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不出差的时候还有很多应酬,很晚才回家,通常儿子都睡着了。凌晨,要么儿子先起来上学了,他爸还睡着呢;要不他爸就已经出门了,真正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现在,儿子明显和他爸疏远了,感到爸爸在不在都无所谓,我们也很无奈。”在济南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女士说。
“如今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每逢开家长会,到会的大部分是学生的妈妈,有人戏称家长会是"妈妈聚会",平日与老师沟通的也多是妈妈们。”在西宁从事教导工作的李华说。
据北京市妇联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导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山东省幼儿教导专家董旭花认为,父爱缺失是中国家庭比较广泛的现象,究其原因,重要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有关。
“就算是进入21世纪,这种观念在年轻人中仍然广泛存在。”董旭花说,这种传统观念和文化评价,给男人带来很大压力,尤其是结婚生子之后,往往更会在经济上给自己加压,养家糊口是重要义务,而教导子女则完整交给孩子的母亲或者爷爷奶奶。
“现在的孩子,大多性格脆弱、依附性强,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重要原因应当就是缺乏父教。”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家长刘颖说,“加上幼儿园、小学里大多都是女老师,孩子心目中很难建立起男人的形象和榜样。”
山东省网瘾戒治专家孟素珍认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盛的依附。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父性教导和母性教导联合起来的教导才是完整的家庭教导。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领导,不注意学习和控制现代家庭教导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董旭花说,据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来往。而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明,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呈现焦虑、孤单、任性、多动、依附、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动缺点的现象较为广泛,甚至与成年后的不良生活习惯都有必定关系。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了“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一概念。
专家认为,解决父爱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父亲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和孩子亲近。董旭花建议,无论多忙,父亲每周都应尽可能有意识地专门抽出两三天时间陪陪孩子,每次不少于40分钟。“哪怕只是散散步、聊聊天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