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5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为科学、规范地领导各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卫生部日前印发《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巧计划(2010年版)》,请求各地联合实际,认真贯彻履行。全文如下:
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技巧计划
(2010年版)
为贯彻落实《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计划》,领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风行区分类及断定
(一)分类标准。
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人群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和钩虫)沾染率的高低,将土源性线虫病风行区分为3类:
Ⅰ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沾染率≥20%;
Ⅱ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沾染率≥5%且<20%;
Ⅲ类地区:土源性线虫沾染率<5%。
(二)类别断定。
抽样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位,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不足200人的村全部检查,受检率不低于90%。
调查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1粪3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卵,盘算总沾染率、分虫种沾染率和沾染度。随机抽取钩虫阳性者粪样50份,不足50份的取全部钩虫阳性者粪样,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分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二、防治策略和措施
采用以健康教导为先导,把持沾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重要防治措施包含:
(一)健康教导。 对不同地区的重点人群,采用有针对性的健康教导方法,广泛宣传寄生虫病的迫害和核心知识,进步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加强群众参与查病、驱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校订中小学生开展以“饭前便后要洗手”为重点的健康教导,在农村提倡“下地耕作要穿鞋、不用新鲜粪便施肥”,针对家庭主妇开展“注意饮食卫生,生食瓜果要洗净”的宣传,增进家庭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二)沾染源把持。各地根据土源性线虫病风行程度和风行的重要虫种,按照因地制宜、分类领导的原则,断定药物驱虫的对象、频次和方法。驱虫药物的选择和推荐的用药剂量见《土源性线虫病驱虫用药计划》(见附件)。
Ⅰ类地区:对3周岁以上居民每年服药1次(人群沾染率在50%以上的地区,第1年服药2次),持续3年,每次驱虫笼罩率不低于60%。
Ⅱ类地区:对重点人群每年服药1次,持续3年,每次驱虫笼罩率不低于80%。以钩虫沾染为主的地区,重点人群为职业裸露人群;其他地区重点人群为3—14周岁儿童。
Ⅲ类地区:通过健康教导,领导居民自愿查病驱虫。各级医疗卫活力构应联合惯例粪便检查项目开展寄生虫虫卵检查,对查出的沾染者给予药物驱虫。
(三)其他综合性防治措施。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创立卫生城镇等运动,落实改水、改厕、改良环境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努力进步农村安全饮用水和无害化厕所笼罩率,改良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改水:联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的实行,有条件的地区实现集中式供水,暂不具备集中式供水条件的地区,可应用手压井。
改厕:根据《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19379)和《农村改厕技巧规范(试行)》(全爱卫办发〔2009〕4号),因地制宜地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或三联式沼气池等推荐应用的卫生厕所。加强对新建卫生厕所的管理,达到干净、干净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请求,新厕建好后及时将旧厕封填。
改良环境: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行动。及时清算洼地、疏通沟渠,防止蚊蝇繁殖。联合新农村建设,提倡垃圾集中焚烧或深埋,改良村容村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