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教师节更多的可能是需要反思,重新思考教师应该在这个时代扮演怎样的角色、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中国教育的目标究竟该指向何方……
●现代性的负面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社会整体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环境中,当人与人之间能够重新建立信任关系时,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找到答案了。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章友德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龚丹韵:教师节临近。然而,有点类似前一段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最近网上出现一个“老师都去死”小组,80、90后纷纷发帖诉说某些老师对他们的歧视,即使到成年也无法忘怀。更有意思的是,一些自称为老师的人也在网上成立了一个“讨厌学生”讨论小组,把平时忍着不骂学生的话都宣泄出来。这样的师生关系,您怎么看?
章友德:首先从老师的角度看,现在我们要求老师不能对学生随意责骂。但老师其实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发一些牢骚。归根结底,是时代的变迁,把老师从传统地位,拉回为一份普通职业,从而造成了落差。
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公众形象特别高大,人类文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传承。但是近代社会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普及的过程,也就是把文化传播者回归为一个普通人,和其他所有职业一样,只是谋生手段之一。所以在西方,现代教师的职业规范、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法律和行业道德,划定了老师的责任和权利。
而我们的情况比较复杂。现实中,老师不仅仅回归到常人地位,有时经济地位甚至还不如常人,可社会舆论却对老师要求特别高,要求这个行业的人,在各方面扮演超人、圣人,把这看作勇于付出、无私奉献的特殊职业,似乎选择它的人,都是怀抱着崇高情怀上岗的。现实并非如此。一些师范学校的人告诉我,许多贫困学生,为了享受免费的大学教育才选择就读师范,起初他们感到很开心,但毕业后只能当老师,令他们感到很痛苦。现实与舆论的落差,让教师群体产生了角色困惑。网络不过是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双方内心真实的想法罢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