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四届“世界狂犬病日”。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致死性传染病,导致全球每年5万多人发病死亡。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上升,病死数居法定传染病之首。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几乎100%的急性传染病,然而如果能够事前和事后及时处理,又能让这个“100%”基本变成“0%”。
记者昨日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我市今年1-8月,全市有4万多人被动物抓伤或是咬伤。近年来我市狂犬病患者多为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均为流浪犬伤人所致。
今年报告2例输入性病例
据悉,截至昨日,我市今年共报告2例人感染狂犬病病例,均在宝安区,但这2名患者均不是深圳本地感染,都是输入性病例。据介绍,近年来我市狂犬病发病情况主要为外来流动人口在原居住地受到犬伤,没有进行过伤口处理或注射狂犬疫苗,来到深圳以后发病;深圳本地感染病例较少,且均为流浪犬咬伤后发病。
根据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统计,今年1-8月份,全市狂犬病暴露门诊报告被狗或猫、鼠等动物咬(抓)伤而求诊的病例数达43891例,平均每个月5000多例,7月份更是高达7554例。全部病例中5276例是一人多处受伤,4606例有深层伤口;受伤部位多为下肢和上肢,分别占48.79%和42.42%,其次是头面部和躯干,均占4.39%;伤人的动物主要是家犬和宠物犬,分别有25103例和9376例,占全部病例数的78.56%,其次是猫(4759例)和老鼠(3971例)等,流浪犬伤人304例。
市民应加强接种疫苗意识
疾控专家强调,狂犬病可防不可治,我市每年受狗猫等动物伤的人很多,狂犬病暴露门诊量居高不下,建议市民了解狂犬病防护知识,尽量避免犬伤,一旦受伤,应尽快正确处理伤口和进行暴露后免疫——注射狂犬疫苗,有必要时还要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疾控专家指出,预防狂犬病,市民尽量避免接触狗、猫等动物,尤其是远离流浪犬,更不要挑逗它们。一旦被动物咬伤、抓伤,要及时进行伤口的正确处理和暴露后免疫。受伤后应就近立即用流动清水或20%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然后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进一步处理伤口和注射狂犬疫苗,不应自己进行伤口处理、缝合或包扎。暴露后免疫原则上是越早越好,争取在24小时内接种狂犬病疫苗。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接种疫苗的同时还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2、破损皮肤被舔;3、黏膜被动物体液污染。但对已暴露一段时间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可按接种程序接种疫苗。如果伤人动物为可疑狂犬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按规定程序注射狂犬病疫苗。
疾控专家也强调说,我市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通过冷链设备建设和有效管理,确保疫苗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冷链储存、运输,疫苗安全有保障,请市民放心。
流浪犬伤人危害不可忽视
狂犬病俗称“恐水症”,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病人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这种疾病通过动物或人类与患病动物唾液的密切接触(即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舌舔,致使狂犬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身体)而传播。传染源主要是狗,也有猫、老鼠、蝙蝠等传染的报道。狂犬病尚未证实能够由病人传染给其他人,还没有发现人传人的病例。
狂犬病一般暴露后3个月内发病,潜伏期多为1-3个月,短的10天,长的1-2年,潜伏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与受伤的部位、程度和患者有无其他疾病有关。最初症状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兴奋、恐惧、怕水、怕光、怕风等。通常的死因是呼吸衰竭。
疾控专家指出,狂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犬只进行免疫、捕杀狂犬、野犬,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除了需要加强对家养犬只的管理,普遍接种狂犬疫苗以外,对流浪犬的管理更是一大难题。我市本地感染病例虽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均为流浪犬伤人导致发病。需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治理好这一社会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养犬户要严格按照公安、农业等部门的要求对犬只进行登记,定期为犬只接种疫苗,避免与其它来源不明的犬只接触。看管好自家犬只,避免咬伤他人,最好是拴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