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克服耐药机制,恢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如针对细菌产生的bete-内酰胺酶,研究合成酶抑制剂,将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在克服细菌耐药同时发挥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迄今为止,临床可供使用的只有bete-内酰胺酶抑制剂和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复方应用,其他众多耐药机制尚无法克服;
3)抗菌药物替代产品,如抗菌多肽、噬菌体等,但大多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离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根据大量研究,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细菌耐药,保持抗菌药物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终办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7. 耐药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
耐药细菌和敏感细菌在致病性方面差异不大,细菌获得耐药性并不改变其致病能力,一般也不会产生新的感染类型,最主要的挑战在于细菌获得耐药后,治疗困难,对感染者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医疗费用会大幅上涨。
8. 什么是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有何区别?
凡是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都被称为感染性疾病,种类十分广泛。但其中一部分疾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这一类疾病被归于传染病范畴,并且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包括法律)加以管理。可见感染性疾病范围大,包括传染病,而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
9. 如何预防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1)注意个人卫生,包括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2)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与感染;
4)部分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5)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住院患者获得耐药菌感染。
10. 人体自身免疫力能对抗耐药细菌吗?是如何起效的?
人体免疫系统只针对病原菌,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各种感染,但免疫系统不能克服细菌耐药。
11. 我国是否存在细菌耐药问题?
细菌耐药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只是耐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也存在细菌耐药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峻,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加以遏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