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统计,在2000年至2006年间,医院收治的心理疾病患者每年都在成倍数增加,在这些患者中有60%的人因为患上了心理疾病被迫退学、下岗、退养……从而转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他们患病的原因则以家庭、社会影响和心理暗示为主。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多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感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专家张一介绍,这项研究以哈市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感稳固程度、情感紧张程度、胆怯情感程度、敌意情感程度、羞怯情感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态、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感不稳固。这是因为前三类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受父母、祖父母的一致性教导,他们对儿童的需求呵护是发自心坎的。而再婚家庭的儿童因为有了继父或继母,心坎难以接收或难以完整接收,在心理上会产生抵触情感。当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为快活、自由的情感和行动;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淡,拘束的情感和行动。
统计表明,再婚家庭中21.6%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情感烦恼,18.9%的儿童精力紧张,有56.8%的儿童有较强的压抑心理,这些数据均高于其他家庭类型同类指标人数的百分比。这是因为再婚家庭儿童在新组建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来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安排权,均与自己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有必定的距离或差别,使其心坎产生出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不健康情感。同样,单亲家庭儿童中有严重情感忧虑的人数高达21.1%,这与他们经历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时受到的必定心理刺激有关。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疏忽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发明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力上满足他们,领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累赘。既给这些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外,家庭教导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在再婚家庭中格外重要,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儿童的情感异常。”张一说。
不要轻易在乎别人的评价
张一告诉记者,在青少年中有不少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好坏自己不能够做主,决定权交到了其他人手里。有很多孩子过火关注自己的形象,对自己百般挑剔,如:个子矮小、身材肥胖、眼睛不大、头发太短、太稀等。有的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生在了农村,怨家里太穷等等,他们妄自菲薄,陷入无尽的苦楚烦恼和孤单之中。这是典范的不接收自己、不接收父母的一种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给自己设下种种障碍,不仅堵塞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且会严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许多心理疾病来自暗示
可能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美丽的衣服去上班,成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感到只是她的个人见解,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端猜忌自己的断定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必定的方法举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收必定的看法或信心。可见,暗示能使人的情感和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张一说。
据张一介绍,心理学研究发明,人们会不自觉地接收自己爱好、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收智者的领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