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约占我国总人口的20%。近年来,儿童看病难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百姓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缺医”。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而综合医院儿科门诊相对萎缩,儿科医疗服务机构明显供应不足;二是“少药”。儿科多是成人用药,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从这期开始,本版将推出连续报道,深入剖析儿童看病难问题,以期引起各方的关注。
——编者
①挂不上号,住不进院,急诊不急,成了儿科医院的“通病”
宝宝夜里突然发烧,第二天早上6点多,林女士就带着宝宝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排队挂号的家长队伍已延伸到了医院东侧的广场外,一些家长席地而坐,有的甚至在广场上打起地铺。为了能挂到专家号,有些家长清晨三四点就来了。尽管如此,早来排队也不一定意味着能挂到号。
“已经3个多小时了,孩子咳得脸都红了,还没打上针,我能不急吗?”来自内蒙古的贾先生带孩子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看病,排队花了近3个小时,看病用了3分钟,又等了1个小时还没能输上液。
儿童看病挂号难,住院更难。在南京市儿童医院,3个月大的宝宝左手长了个蒜头大的血管瘤,痛得天天晚上哭闹,可医院就是没床位。走廊、过道上凡是能加放床的地方全挤满了,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来自苏北农村的张女士说:“总算等到一张床了,终于住进了医院的烧伤整形科病区,虽说只是走廊上的一张加床,毕竟这一个月没白等。”
挂不上号、住不进院、急诊不急是儿科医院的“通病”。一位家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发热到39°C、浑身起疹子,到急诊一看,才发现前面排了一堆病情更重的孩子。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烧到39°C的让着烧到40°C的。这位家长说:“只能等着,医生看了说这不是多大的事。”
一方面是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一方面是一些普通医院的儿科冷冷清清。北京儿童医院日门诊量高峰时段已达9000人,首都儿研所也达6000人,接近饱和。带孩子到首都儿研所看病的一位患者家长说,“没办法,以前也不想费这么大的劲,去综合医院看得了。可每次都是一样的结果,那些医院的医生看到最后对你说:还是去儿童医院吧,我们解决不了。”
据了解,一些外地患者的家长千里迢迢来北京,就是因为当地的医院规模小、技术差,连普通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都没有,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也做不了,更看不了疑难杂症,患儿家长只好来北京。
一项针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等4所儿童医院的分析显示,庞大的门诊小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等常见病,疑难杂症只占10%—15%。首都儿研所急诊科主治医师李颖说,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人数增多,医务人员不堪重负,疲于应对普通病人,必然对新技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阻碍了儿科医生业务进步。
②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停止招生,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全国至少缺20万儿医
据介绍,综合性大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背后有深层原因。一家综合医院院长说,收费定价不合理,制约了儿科的健康发展。儿童患病,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像老年慢性病那么“赚钱”,这也是综合性大医院对发展儿科兴趣不大的重要因素。
一位专家说,综合医院儿科因属医院单一科室制设置,各类适合儿童的影像设施、生化检验设备及项目较少,相当一部分患儿很难在一家医院完成系列检查、检验项目,往往还需转往儿童医院,从而导致病人流失。
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的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就诊量的46.5%和51.3%,集中就医加剧两所儿童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
“儿童看病难,源于我国儿科医疗服务明显不足。”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说,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这些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均暴露出儿科医疗资源、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的严重不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