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两种化学成分:一种是含有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另一种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
对此麦当劳中国公司回应称,这两种物质含量均符合现行国家食品添加剂应用卫生标准。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郭子侠称,上述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相干报道见今日本报18版)
麦当劳方面坚称,这两种化学物质“含量完整符合标准,对花费者无害”。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这样的说明,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检测添加剂安全性的是人体,而非标准。何况“自证清白”的说服力也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卫生监督部门应对此事的从容和淡定就更让人费解了。北京市食品办负责人表现,“具体应用中是否会超量,有待相干部门进行调
查”,而该市卫生监督所则表现,“如果事态有进一步发展,监督部门会及时调查”。
对照之下,两个问题显而易见:麦乐鸡在中国的食用群体无疑非常可观,但为何监管部门对其添加剂的含量等信息近乎空白?其二,既然监管部门都心中无底,何不第一时间介入调查?
民调显示,有7成网友不信任麦乐鸡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仍表现两种添加剂“不属日常检测项目”——就等于是一纸免责声明。
这种“本本主义”管理思维,也让人忧心。检测不可穷尽一切有害物质,未知的食品安全危机随时可能产生,作为监管部门显然不应只是按图索骥,抱着一本“检测标准”不放,而应对食品问题采用“零容忍”态度,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为大众,筑起一道安全防护墙。(吴龙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