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结论”的状态,令人纠结难熬。如同那则著名相声段子所描写的情况:“靴子”一天不扔下,花费者便无从“安息”。在关乎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类似这种令人烦恼无尽的“靴子”,或远非一只。
这两天,麦乐鸡含有玩具泥胶和石油提取物的消息真够闹心的。麦当劳方面的声明以及相干管理部门的回应,难以打消人们的怀疑和不安。
麦当劳方面声称,应用这两种添加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却并未答复其具体含量,且对其它产品中是否同样应用的问题不予答复。卫生监督部门负责人表现,橡胶类化学物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日常检测项目”;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则称“正在关注这件事情,积极组织研究”。
麦乐鸡应用的这两种添加剂毕竟有没有问题?或是吃够多少就可能成为问题?如果有问题有无补救的措施?与以往多次产生过的情况一样,花费者再次陷于无所适从的困惑之中。尤其应当注意到的一点是:麦乐鸡有好多是孩子们在吃。对于尚未发育完整的孩子们来说,食品安全问题显然更丝毫不能马虎。但在目前,花费者也只能在不安中等候结论。
“暂无结论”的状态,令人纠结难熬。如同那则著名相声段子所描写的情况:“靴子”一天不扔下,花费者便无从“安息”。
在关乎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类似这种令人烦恼无尽的“靴子”,或远非一只。目前,很多花费者已经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疑问:还有多少化学物质,如同橡胶类化学物质一样不在食品安全的检测范畴之内?那些不在检测范畴内的添加物,安全程度毕竟有多高?
一个很显然的逻辑是:即便国家标准容许应用某些添加剂,但既然不容许过量应用,检测就应当是必须的。对必须的检测不予进行,便是对花费者权益的轻忽和疏忽。那么,这种现象毕竟是源自法律制度存在缺点?还是因为技巧才能尚有不足?抑或只是由于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态度问题?
毋庸讳言,轻忽疏忽花费者权益的现象,近年来多有产生,使得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很多都不是由监管部门所发明——或是由于花费者受到了明显损害所引爆,或是由于国外传来相干信息而引起的器重。具体到麦乐鸡,其添加剂是否过量或有害,尚待更权威的研究。
无论成果如何,这场风波都具有必定的标本价值,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通过这场风波,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也许能有所改良。但如果进步总是以这种被动敷衍的方法获得,将是社会的不可蒙受之重,同时对相干管理部门来说也是一种失职。
相干报道见昨天B4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郭之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