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市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医疗机构达1757家,所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员社保卡基础发放到位。本市持卡就医阶段性目标按打算实现,社保卡整体工程建设初步完成。半年来,小小的一张社保卡,已经为100余万持卡就医职工垫付资金达13.07亿元,直接减轻群众看病垫钱的资金累赘。
四成门诊费用实现“实时结算”
曾经历过两次失败,本市的社保卡建设从2007年底第三次着手筹备时就格外谨慎。市人保局局长张欣庆亲自带队考核了上海、杭州、福州等市社保卡的利用情况,并成立了社保卡医疗费用实时结算业务需求工作小组,采用封闭方法,经过重复论证,制定了社保卡医疗费用实时结算业务需求报告,形成80本近20万字业务需求文档。
由于涉及到劳动保障、信息、卫生、公安以及医院、银行、社区等多个单位、多个环节的和谐配合,直到去年10月,社保卡试点在原西城区正式启动,并逐步向全市推广。
截至目前,经过两次对参保个人信息采集,现已制成的社保卡有629万张,全部由经办机构发到单位。持卡就医人数达到142万。据统计,上半年,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产生额为30.68亿元,其中持卡就医医院实时结算医疗费用13.07亿元,占门诊总费用金额的42%。“也就是说,其中13.07亿元是由社保卡直接报销的,参保人员不必自己垫钱后等单位报销。”市人保局医保处处长蒋继元说明,“因为还有很多参保职工在上半年未达到起付线,到了下半年这一比例确定还将大幅增大。”
提前半年完成社保卡发放
“持卡就医、实时结算”是解决参保人员报销周期长、垫付款累赘重的民心工程。市人力社保部门专门为社保卡设置了调度会,两位主管领导坐镇,各区县及相干单位参加,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今年初,市人力社保局发布社保卡工程全面提速。打算年底前完成参保职工的发卡,而上半年已经基础全部完成。
提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易。全市共1841家医保定点医院,每一家开通社保卡前必须完成医院信息系统改革,然后要依次通过现场验收、真卡测试以及真人真卡测试三道“关”,全部合格后才有可能正式对外招待持卡就医患者。
“所有环节中,最艰苦的当属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改革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深有感想。只有通过改革医院系统,将底本各自独立的医院系统和医保系统联网,使双方“握手”,才干最终实现持卡就医。但是,这1800多家医保定点医院分辨附属于中央、处所、部队等部门,由于缺乏统一计划,仅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商就有100多家,而且“各自为政”,要想统一接入医保系统,难度可想而知。各大医院的就诊高峰一般都在上午,为了不影响患者正常看病,医保中心的测试人员通常将测试选在中午、下午等时段,避开人流高峰,而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除了对医院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人数众多,社保卡从信息采集、比对到发放,同样是难度重重。年初,正是各个区县经办机构面临医疗费用单据集中报销的高峰期,也是社保卡全面提速的起步阶段。“往前赶”——是各区县给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
拿海淀区来说,该区有34家二三级医院,居全市之首。同时也是参保单位数量最多的,共有4万多家,仅10人以下的小单位就有1万多家。为了加快进度,去年春节前,区内先对二三级医院预验收,对合格的再向市局提交验收申请,这样一来,3月底前已全部完成二三级医院的验收。而发卡时,工作人员也是想方设法加速。他们先将卡领到区社保中心,然后统一对大单位安排特快专递。对接洽不到的小单位,由专人负责通过工商部门或拨打114等多方查询。同时,在小单位集中的上地和万寿路地区,还设立了两个领卡分中心,便于参保单位尽快拿到社保卡。
社保卡酝酿“一卡多用”
在完成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后,下半年,随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出台,社保卡的功效持续拓展。首先,应用范畴将向城镇居民扩大。年底前,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145万人和区县公费医疗纳入医保的45万参保人员都能领到社保卡。届时,将有近千万人拿到社保卡,实现持卡就医。其次,社保卡住院持卡就医的系统开发、测试等工作也筹备就绪,明年起,社保卡将从门诊拓展至住院利用。参保人员将告别医保底本,实现就医一卡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