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工业氧冒充医用氧等问题不断被曝光,医院用氧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记者近日从广东气体协会主办的医用氧专题研究会上获悉,长期以来医院存在医用氧、分子筛制氧两种氧气并存的局面,但对氧气纯度的请求却不一样,存在较大监管漏洞,且越来越多的医院为谋取暴利而开端应用分子筛装置自制氧气,严重要挟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问题一:工业氧冒充医用氧
前段时间湖南产生的医院用工业氧代替医用氧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本报记者访问广州市场发明,由于我国对医用氧的配送和应用环节缺乏监管,使医用氧的经营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工业氧冒充医用氧的产生几率仍较高。
据悉,在我国,医用氧的生产企业须投巨资进行GMP生产改革,通过认证后产品才干上市,工业氧则没这个请求。另外,医用氧必须对杂质进行检测,一旦杂质超标,就不能出厂,而工业氧则没这方面的请求,因此市场上医用氧的价格往往是工业氧的两三倍。于是国内一些经销商就打起了用工业氧冒充医用氧的主意。
“如果是用钢瓶装的气态氧更危险。”广州一位姓邓的医用氧企业老总称。气态氧容易产生水分,导致钢瓶容易生锈。装医用气态氧的瓶子国家规定都是要定期检测含水量。而工业氧的瓶子则没有请求,病人如果吸入用装工业氧的生锈瓶子装的氧气,可能会把一些锈吸进肺部,导致肺气肿。
“我们很想将生产出来的瓶装氧气直接供给医院,但很多医院都爱好用经销商的(因经销商会给回扣),我们的瓶子出厂后,经销商会不会回收了瓶子再充进工业氧就不知道了,可能瓶子上打的是医用氧,里面装的却是工业氧。”
问题二: 医院两种不同身份氧气并存
据悉,目前我国在医疗机构应用的氧气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药品来管理的医用氧,另一种是医院自制的氧气,通过安装一套分子筛设备将医院里的空气进行加工后成为氧气。据广东气体协会专家刘源介绍,这两种氧气并存的现象已经有很多年。
国家规定医用氧必须按照医用氧的国家标准和2005年版《中华国民共和国药典》来生产,其中氧的含量不得低于99.5%(ml/ml),且每批次的产品都必须进行检测。但分子筛设备自制的氧气却不用允许、产品不注册和不检验,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分子筛氧的纯度为50%到93%,设备刚投产时纯度还比较高,但应用一段时间后,如果保护跟不上,纯度就会下降。2008年浙江曾产生一起抢救逝世亡病例,最后检查发明当时的氧气浓度只有18%,比空气里的含量还低。”刘源称。多家企业反应,目前各医院应用分子筛制氧设备制氧含量多数为70%~80%(ml/ml),且CO2等有害物质均未检验就直接用于临床,要挟人们的生命安全。
问题三:自制氧在医院广泛应用
目前分子筛制氧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据悉,在湖南有两成以上的医院应用分子筛氧,在广州也有多家较大型医院应用,在一些省份分子筛氧已占用氧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国家药监部门却容许其存在,并下发了《关于医用氧气管理问题的通知》。“我们投了上千万元进行注册、认证,但医院却只需要花上百万买个设备,就自己制氧,国家一方面严格请求医用氧企业按标准生产,一方面又容许医院自己制氧,搞双重标准。”广州某气体公司副总告诉本报记者,以前在广州的一家医院一个月用瓶装氧气几千瓶,但采用了分子筛设备制氧后,就不再采购我们的氧气。而现在更呈现一个离谱的现象,这些分子筛设备的生产商直接把设备送给医院,然后靠给医院供氧来赚钱。这导致医院不花一分钱却能大赚一笔。
原因: 20元成本可卖240元
医院之所以如此热衷自制氧气,与利益分不开。据广州一大型医用氧生产企业老总称,医院应用分子筛制氧存在宏大暴利。这些分子筛制氧设备价格从10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一般医院需要两套设备,最多也就是上百万元,卖氧气却大有钱赚。据悉,目前一立方医用氧的市场价是7元左右,一瓶氧气的价格大概是40元,但如果用分子筛制氧只需几元的成本,即便加上医院的人力、管理等成本,也只需要20元左右。这中间的差价就有一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