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竞相攀高,如今能眺望远处的天空已成为许多城市人的奢望。但在古城扬州、全国著名的瘦西湖风景区,这里的天空还像多年前一样高远。
记者站在瘦西湖熙春台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画出的精美曲线将视线带向天际,十分流畅和舒展,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计划范畴的著名专家张锦秋评价说,这里是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扬州市计划局副局长刘流说,为了保护瘦西湖流畅舒展的天际线,计划部门严格把持湖区周边的建筑高度。扬州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个奇妙的“土措施”———放气球。
瘦西湖周边哪里要建新楼,相干建设部门都会到扬州市景象局去租气球,然后计划、建设等部门一起派人按设计高度、在建筑物开建的地位向空中放飞,其他工作人员则疏散在瘦西湖的白塔、玉亭桥、二十四桥等重要景点向气球方向眺望。气球消散在瘦西湖视野的地位,就是建筑容许达到的最高高度。这确保了未来新建的建筑不会损坏景区的天际轮廓线,也确保了站在瘦西湖任何一点上都看不到一处高楼。
2006年,扬州迎宾馆扩建新楼,设计高度为23米,但经过“放气球”实验,最后“砍”至18米。
“扬州对天际线的严格守护,也延伸至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叶善祥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汶河路一幢商业办公楼,因为高度超出审批允许,影响了古城整体风貌,不少市民和人大代表都对此提出抗议,最终这个已建成的大楼不得不拆除了两层。
为打造“秀美扬州”的城市品牌,扬州市计划部门制定了一部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把持计划,将从城市发展和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及整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保护。“我是扬州人”的骄傲“保护古城对市民而言,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根脉。”叶善祥说,扬州借东南西北城门的发掘,使市民对扬州的城根文脉有了清楚懂得,增加了一份“我是扬州人”的骄傲和建设保护古城的文化自觉性。对外地人而言,东南西北城门其实就是认识扬州古城的一张原汁原味的名片,随处可见的是人们在绿荫道或小桥流水边安闲自乐。
作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内有扬州古城13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
扬州市副市长张建军说,政府的思路是“不与其他城市比范围、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点、比文化、比内涵,着力彰显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与个性魅力,努力打造散发着书卷气和人文精力的秀美城市。”
近年来,扬州市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的把持性详规,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行措施》,先后发掘出西门、东门、北门和南门等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对老城区与古城风貌不和谐的沿街建筑进行整治,保持街巷的原名、走向与格式,保护原有标准和空间布局,体现古城富有传统特点的“鱼骨状”街巷系统。
叶善祥说,早在去年保护工程启动之前,扬州保持计划先行。率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老城保护和建设计划系统,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提出“不大拆大建、不损坏街巷系统、不损坏居民生态、不损坏历史文脉、不损坏建筑风貌”的工作原则,有序地对东关街、东圈门片区的明清建筑群进行了修缮,总面积达83公顷,包含市级以上文保单位18个,重要历史遗迹20多处,一度落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彻底改观。
扬州市的大局观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旧建筑,以前感到是累赘,现在发明是财富。瘦西湖景区旅游高峰时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达600万元,把古城、古河、古景保护好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来旅游,这等于是在城市中造了一台"印钞机"。”瘦西期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峰说,“保护与利用,改革与复兴”正被逐渐证明是古城保护的一条不二法则。在古城问题上,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要害,改革是手段,复兴是目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