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颁布。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报道称,均为“历史新低”。时隔25年后新标准不升反降,受到了业内的争辩和大众的质疑。13日,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和谐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对此回应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是什么样的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呢?黑龙江(这可是产奶大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指出,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另外,目前我国小范围奶牛养殖比例比较高,养殖程度低就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菌落总数定为200万,能够保护大批的中小范围养殖户的利益。
很明显,上述事实揭示,我们制定产品德量标准有时奉行这样一个原则,即应服从产业实际,而产业实际说白了就是眼前的产业利益。还有别的事实也佐证了这样的原则。比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在7月8日的《南方周末》撰文提及,国际通行的缺点车辆召回制度,迟迟不能在中国实行,理由竟然是中国汽车生产落伍,若实行该制度,则民族汽车厂家难以蒙受。
每一项产业的背后都关涉一个比较大的利益群体,包含原材料供给者、生产加工者、销售者等,这么多人的利益无疑是不容疏忽的。但是,产业利益与花费者的利益,尤其是花费者的人身安全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应当不难断定。因此,国外在食品、药品、汽车等密切关系到大众,人身安全的产品德量标准上,是从严请求的,在处分上不惜让生产商破产。
一种产品的质量标准,要达到什么样的最低限度,才干满足花费者的实际需要,才干有起码的安全保障,应当有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不是由现有的生产程度来决定。比如,液态奶和奶粉里的蛋白质含量应达到多少才有益于现今人们的健康需要是有科学根据的,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请求一样,而作为原料的生乳其蛋白质含量标准下降,似乎不合情理。
其实,在产品德量标准与生产程度的关系上,不但不应由生产程度决定质量标准,反而应由质量标准来决定或者说调剂生产程度。一项质量标准断定后,现有的生产方法就应当作出转变,以便使生产的产品达到质量标准,乃至尽量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被市场淘汰。现有的生产方法生产出的东西质量较次,达不到应有的标准,不是质量标准有问题,而是生产方法有问题,应当予以改良。比如,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导致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那就应想措施进步优质饲草饲喂率。
为了照顾产业利益,而将质量标准去适应落伍的生产程度,在短期内,保护了产业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对产业利益是有严重侵害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纵容落伍的生产,使生产者失去改良生产的动力,从而导致生产程度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比如,奶农依然不舍得花钱用更好的饲料;国外汽车生产商研发一个新车型需要花费数亿美元和几年时间,而我们仅需几千万甚至几百万国民币和几个月时间就能研发出个新车型。在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中,对国产奶制品和国产车失去信心的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选择质量更高更可靠的外国货的。□ 李建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