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流露了老人的一个小机密———枕头下压着一张发黄的黑白相片。林红抽出相片,上面,有两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脸上绽放着残暴笑容……这就是他的一双儿女。
住到养老院后,老人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拿着相片,坐在房间外的椅子上发呆,或和人聊他的孩子。
“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别人聊孩子”,林红回想,“这时,他有说不完的话,从孩子出生说到上学、成人……”
此外,便难见老人笑容。
“每逢过节,他更会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和人说话,不让人进屋。”因为,别人有家人探望,或回家享受节日。
2009年春节,意外产生了!
年初一早上,养老院给每位留在这里的老人送汤圆。凌晨8点过,林红敲张敏全的房门,没有答应。
几分钟后,林红感到有些不对劲,便用钥匙打开房门———
老人双眼紧闭,直挺挺躺在床上,那张照片放在胸前,平日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是一瓶吃了一半的安息药!
她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谢天谢地,经过1个小时的抢救,总算把老人从逝世亡线上拉了回来。”
然而,老人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让所有人无法忘记———“让我走,我不想一个人,不想一个人!”
类似的事情在全国范畴内也屡有产生———
2007年,沈阳市顺通小区一位83岁的老人从家里跳楼自杀;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名叫王心兰的老人在家中触电自杀;同年,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一位75岁老人持续三次在家里自杀……事后调查发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空巢老人”。
周学馨教授认为:“通常,这个年纪的人很少因生活上的困境感到苦楚,来自心灵的空虚才是真正的‘杀手’。”
她说,在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背景下,类似情况可能由“异态”转入“常态”。“它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你们就不能多待一天?!”
王庆农,63岁,与在江北区打工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我算很幸福的”,老王说,“身边有儿孙,还有亲家。”
多年前,王庆农住在梁平紫照乡。2000年,两个儿子先后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厮守。2002年,老伴逝世。后来,大儿子在城里安置好以后,将他接到了城里。
老王说:“现在,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里独自居住的老人很多,而且以60、70岁的居多。”
他讲了一个产生在身边的故事。
那是2008年春节。“乡里有个叫张云秀的老人,因儿孙们大年初二要回城,她便选择了自杀。”
老王说:“张老太有4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已有3年没回家,她是很典范的农村‘空巢’老人。”平日,她不仅要自己干农活,还要给孩子看家。就盼着春节孩子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上几天。
春节前,老人得知儿孙们终于要回家团聚,“逢人便说,我的孙女都怀娃儿了,我要抱重孙了。今年春节家里热烈,到时候你们也过来耍……”王庆农回想,张云秀忙得不亦乐乎———打扫房间,步行七八里地到镇上买年货,说是要让孩子们回家吃好,多耍几天!
然而,事情却没有老人想的那么美好。
大年三十,四个儿子都因工作或其他事务脱不开身没能回成家。直到年初一下午,大家才陆陆续续回到老人身边。可是,年初二的早上,又因为各种原因要离开。
老王说:“她叹着气对乡邻说,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团聚一回,为啥就不能多待一天?!”
他至今记得,在孩子们离开后,老太太在家门前站了很长时间,“晚上,邻居特意把她拉到一起吃饭,她边吃边哭。”
当晚,老人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选择———自杀。
老王说:“我们发明的时候,她穿着寿衣躺在地上,口吐白沫。”身边,有耗子药和啤酒瓶。“最后没抢救过来……”
我市2009年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市老龄化城乡差别明显,乡村人口老龄化尤其迅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