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第21个“世界人口日”,今年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很重要”。
其实,人口问题,关联的无外乎生、老、病、逝世。
这其中,“老”之忧虑是那么急切———200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占到总人口的8.3%,距联合国测定的老年化社会指标不足2个百分点;民政部称: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由此将引发社会养老压力、劳动力缺乏等问题,并引起社会结构转变。
关注和改良“老”,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格课题。
一把刺向老人心灵的“匕首”
这里,有两份调查报告———
其一,来自市统计局。其中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市65岁及以上老人占到常住总人口的11.38%,比2008年增加0.13个百分点。
其二,来自市老龄委。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市60岁以上人口465万,占总人口的15%,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程度。
重庆人口问题专家、市委党校周学馨教授坦言:“两份统计参考系有差别,但均阐明重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态势。”
与此背景对应的是,一把隐形“匕首”正悬在老人生活中,并刺痛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孤单。
“他来的时候是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
从鹅岭公园大门向右,前行500米,有一幢很不起眼的小楼。外墙上贴着的一行字却让它有了特别之处———老年公寓,让您放心、安心,更舒心。
楼道里干净而有秩序,除了空间有些局促外,从硬件上看,住在这里还不错。
不过,管理者张灵(化名)却没有因此而舒心。因为,这里很少听到笑声———老人的笑声。因为,“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都属于‘被动’而来。”
65岁的杨玉竹(化名)就是其中的典范。老杨是2009年来这里的,他的家就在距鹅岭不远的两路口。“他来的时候是一个人,而且始终是一个人。”
三楼拐角处,杨玉竹静默地坐着。身后的房间里,有两张床,一台电视机,还有空调。
“这是他最爱好的座位”,张灵说,“因为能看到楼梯口。他总想着会有人来看自己,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后来,老人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也不参加养老院的任何运动。张灵说:“他拒绝和别人同住,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开心起来。”
做了多年养老院服务工作的张灵坦言:“杨玉竹并不是个案,还有很多老人都会因为孤单而变得孤僻,甚至自闭。”
他认为:“有人说孩子需要爱,其实老人更需要爱。因为,老人得到爱的渠道和空间相对较少,也更容易被疏忽。”
对此,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庆林也表现赞成。
他分析:“即便衣食无忧,但现在许多老人心里却比较空虚,需要交换,更需要关爱。”
其实,老年人不仅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的最基础的需求,更有老有所爱、老有所伴的情感需求。相比贫穷,孤单对于老年人而言更可怕。
来自市老龄委的预测:2036年,我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1084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会达到271万。张庆林说:“如果不抓紧摸索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我们将来会显得无所适从。”
“让我走,我不想一个人!”
7月4日,南岸四公里附近一个养老院,我们听到了产生在2009年的一个故事,见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老人。
老人叫张敏全,75岁。2007年,他被送到这个养老院。和别人不同,送他来的不是家人,而是邻居。
“他有一双儿女”,工作人员林红说,“他们自从2005年外出打工,就很少回家。”
看到老张没人照顾,邻居们就凑钱把他送到养老院。林红说:“至今,好多钱都还是邻居替他交的。”
现在,张敏全独自住在养老院三楼的一个单间里。
见到老人,他正躺在床上休息。床头,放着一个黄色搪瓷碗,一张红色毛巾,还有一个白色玻璃茶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