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理论,更让人意外而新鲜
张悟本走进人们的视线,并不全然始自《百科全说》。在《百科全说》之前,张悟本即开端在北京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露面。北京电视台的节目理念没有湖南卫视那么超前而娱乐化,节目情势大体还是传统的养生讲座。但情势的呆板,并不影响收视后果。除了张悟本的语言抓人,更加让人忍不住看个毕竟的还是他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绿豆、长茄子、白萝卜”理论。
记得第一次注意到张悟本,就是他在北京电视台宣讲绿豆理论。在那次节目中,张悟本将绿豆清热败火的功效宣传到了极致。他以治疗自己父亲的癌症为例,让人们信任,如果每天用几斤绿豆熬汤喝,几个月就可以将肿瘤化之无形。尽管这种理论听上去是那样神奇,神奇得简直难以信任。可人家现身说法,而且绿豆也的确有清热败毒的功效,同时,其根据的中医理论,虽然大多数人似懂非懂,可逻辑上好像还是那么回事。于是,张悟本的绿豆理论,就这么深入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
而后来几次偶然看他的节目,我发明,几乎每次他都在宣讲其绿豆理论,以致一看到他,总是忍不住条件反射般想到绿豆。直到有一天,我发明身边朋友竟然也在谈论张悟本及其绿豆,才猛然意识到,一个
从媒体“捧杀”到“棒杀”,从巅峰到深渊
张悟本:“娱乐至逝世”的新版本
文/本刊特约撰稿 余言
明星恐怕真的是出生了。
小小的绿豆,真的有张悟本说的那么神奇吗?本质而言,这种疑问,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张悟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核心在于,张悟本以其出人意料的理论,完整俘获了听众的心理偏向,彻底颠覆了人们习认为常的科学认知。他以似是而非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似是而非却又难以找到硬伤的理论逻辑。例如,茄子非常吸油,那么,每天生吃茄子,岂不更能将体内的油脂给吸出来?--这样的理论,在逻辑上好像是成立啊。而其绿豆理论,不也是建立在这样近乎常识的逻辑之上?
抛开对错以及科学根据,从人们想当然的常识入手,得出看似有理的结论,这就是张悟本“绿豆、长茄子、白萝卜”理论的通俗易懂、亲近大众之处。他想人所常想,道人所未道,一经说出即让人仿佛醍醐灌顶、豁然豁达。而一旦进入这样的情境,人们的理性分析,便会荡然无存。毕竟,中国传统浓重的混沌圆通,容易使人信任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道理。
反观那些曾经光辉之极的神医、神汉,“排毒教主”林光常、“刘太医后人”刘弘章、“盖世华佗”胡万林……哪一个不是具备能让人如梦初醒、猛然顿悟神奇本事的奇人呢?更何况,张悟本风趣的语言直指人心———你嫌每天用好几斤绿豆熬汤却只喝汤而把绿豆扔掉浪费?看你怎么算账了,你治癌症吃药化疗不是更花钱吗?算一算,到底哪个更划算!
他的爆红,让人感到猖狂
某种程度上,张悟本走进《百科全说》,是促使其跌落神坛的直接诱因。而在此前,张悟本虽也频频在处所电视台露脸,并成为鼎鼎大名的处所名人,尽管同样让人感到惊讶,却不至于使人产生深深猜忌。毕竟,那些节目和讲座,还是着眼于养生。媒体热捧他,更多还是出于其名气和新奇的理论。
但《百科全说》却和惯例的养生节目有很大不同。虽然也有养生讲座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有意识的娱乐。当然,寓教于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而“以教为乐”却全然脱离了“教”的范畴。更何况,为乐而教的“教”,本身就很难严格界定其“教”的科学内涵。正确来说,“教”不“教”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只要能让人高兴就行。
不妨说,这就是一个娱乐至逝世的最新版本。而缭绕张悟本的神奇理论,一个宏大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当电视节目上,张悟本的惊人言辞引起阵阵欢声笑语;当张悟本的挂号费,飞速地涨到2000元;当预约其面诊一下,已经排到了2011年;当他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几个月内销售数百万册———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事迹,除了“猖狂”,还有什么词可以刻画?稍具理性的人自然都会追问:这是真的吗?毕竟是什么,培养了这样的人间传奇?这样的当代“神医”背后,毕竟有何种成长的轨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