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院如果只有10个座位,放进去100个人,必定有人站着有人坐着。”一名药品销售行业的业内人士近日披露,在眼下布局不尽合理的医药范畴,为了争得市场上有限的“座位”,一些企业不惜成本买通各种“关节”,而这一过程无疑是通过进步药价来实现的,最终“埋单”的还是宽大患者。
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
国内一名在医药行业经营了近20年代理业务的人士表现,由于药品分类十分复杂,因此对药品价格问题很难一言蔽之。对于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相差较大的问题,他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行业布局不合理,产品原料重回生产,产能过剩,“产品生产批准文号批给若干家生产单位,必定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药品市场上常见的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例,这是一种抗生素针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药品的化学名,上市销售的则是被生产厂家包装成不同商品名、不同剂量的药品。
记者向一名业内人士询问哪里有药厂生产这种药,他答复说:“那可太多了,全国到处都有,市场竞争很激烈。”
果然,记者在网上搜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明,国内河南、湖北、四川、海南、重庆、江苏等很多处所均有厂家供给这种药品,其剂量也分为0.75克、1克、1.5克、2克、2.5克、3克、4克等数种规格。
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访问。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哈尔滨市中山路的一家医药连锁店,以12元一支的价格买到了一支剂量为1克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这是山东一家药业公司生产的。
随后,记者拿着这支药来到附近的黑龙江省医院,向三楼药局工作人员询问这种药,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看了看药品包装盒说:“我们的药不叫这个名,规格也不一样,是4克的,40.4元一支。”
对于这种现象,这名不愿被披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国外一般会限制同类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以把持行业范围,合理布局,而目前在我国的药品生产范畴,产品生产批准文号会批给若干家生产单位,使得企业陷入重复投入产能过剩局面,恶性竞争的成果必定导致一些涉及药品准入、流通环节的腐败。
“非透明”环节致药价走高
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医药行业的恶性竞争中,为了让自己的药品达到临床终端应用者——患者,拥有开方权的医生是个要害环节,必定会导致医药行业的零售、批发企业与医生产生利益关系。
他流露说,在业内,医生处方提成通常被称为“提单”,也就是处方费用。在出厂价与零售价相差悬殊的药品品种上,医生处方提成一般在零售价的30%-40%,高的能达到50%,医药代表也就是销售人员的提成在3%-5%。
其实,除被人们所熟知的药品回扣以外,一些药品价格距离真实价格存在差距,也与药品审批、招投标、定价等环节密不可分,但这些往往是包含普通患者在内的“圈外人”难以确实懂得的“非透明”环节,对拉高药价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为买通这些环节所投入的成本,必定要加在药价中,最终蒙受的还是患者。
专家建议合理调剂行业布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经济教研室主任刘国祥教授表现,近期各地裸露出的药价问题在医药行业并非个案。举例来说,一种成本只有5元的药品,最终定价为40元,进入医院又按国家规定加价15%,最终到患者手中的价格为46元。从5元到46元,经历生产、定价、招投标、销售等多个中间环节,其中哪个环节提价都会导致药品价格进步,最终引起“药价虚高”这一现象产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