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碘含量的调剂还会持续
“食盐碘含量的动态调剂是正常的。”陈祖培说,多年来,我国已对食盐碘含量进行过三次调剂,这次将是第四次调剂,以后再进行调剂依然还有可能,但是每次调剂都要基于全国的监测数据。
第一次调剂是1996年。1995年全国碘营养监测发明,由于对食盐中碘含量没有规定上限值,导致部分地区的盐碘含量过高,有的高达100毫克/公斤。为此,1996年就规定碘含量的上限值不得超过60毫克/公斤。
第二次调剂在1997年。1997年全国碘营养监测成果显示:儿童尿碘程度为330微克/升,提示儿童尿碘程度大幅升高,这是由于向重点人群滥补碘(乱用加碘保健品和碘油丸)所致。卫生部及时请求碘盐笼罩率已经大幅度进步的多数地区,结束碘油丸的投服,同时提出“科学补碘”的原则和口号。
第三次调剂在1999年。当年的全国碘营养监测成果发明,儿童尿碘程度为306微克/升,处于偏高程度。我国专家经讨论和论证,在世界首次提出把尿碘程度降至300微克/升以下是可接收的碘营养程度,这样既能向人群供给足够的碘,又把副作用的危险性降至最低程度。2000年我国将生产环节的碘含量出厂不低于40毫克/千克下调为平均35毫克/千克。
陈祖培说,调剂后人群碘营养程度由碘过量下降到碘营养程度处于充分和可接收程度,2002年和2005年两次全国碘营养监测成果显示,儿童尿碘程度分辨降落到241微克/升和246微克/升,阐明这次调剂是有效的。
此外,陈祖培指出,未来几十年,食盐的碘含量还有调剂。他说,当前为防控慢性病的产生,我国提出控盐策略,盐摄入量减少,碘摄入量也将随之减少,因此以后还有可能再进步食盐的碘含量。基于科学数据的动态调剂正是“科学补碘”的要义之一。(记者 周婷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