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市个别县先后产生多起家庭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其中14人中毒,2人逝世亡。昨日,省卫生厅下发紧急通知,提示市民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蘑菇,慎防中毒。
14人陆续产生毒蘑菇中毒
7月22日中午,栾川县狮子庙奥兴铁矿公司3人食用自采蘑菇后陆续发病。其中2名男性患者分辨于7月25日和26日逝世亡。1名女性患者于7月26日转入河科大一附院治疗。
7月25日,洛宁长水乡宁少武等5人在工地集体就餐,15小时后,先后呈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疑似中毒症状,经乡及县医院初步治疗后,于7月27日晚转入河科大一附院治疗。
之后,嵩县、汝阳也陆续报告毒蘑菇中毒病例,其中,嵩县3人,汝阳3人。
省卫生厅通报说,目前这14名患者中2人逝世亡,3人在重症ICU治疗,其他症状较轻患者在普通病房治疗。
全省开端清查“聚餐单位”
昨天下午,省卫生厅紧急下发通知,请求我省各地卫生部门高度器重预防和把持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工作,认真安排安排预防和把持工作,联合当地实际,针对夏秋季食物中毒多发情况,组织力量,对建筑工地、学校食堂、旅游景点等社会聚餐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禁制售野生蘑菇食品,严防野生毒蘑菇群体性中毒事件产生。
省卫生厅食品安全综合和谐与卫生监督处处长郭茂华说,各地要确保信息畅通,一旦产生中毒事件,要严格按照相干文件请求,迅速组织应急队伍赶赴现场调查处理,积极救治中毒病人,开展风行病学调查,要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对违背规定造成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省卫生厅将依法追究其法律义务。
请不要食用野生毒蘑菇
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孙家振说,野生毒蘑菇大多长在山区,在外观上与食用蘑菇非常类似,不能以是否有虫蛀或花纹等外观进行辨别,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等不科学方法进行辨别。
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毒素侵害肝、肾等器官,逝世亡率极高。入夏以来,河南气温较高,雨水充分,野生蘑菇生长茂盛。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产生,省卫生厅呼吁宽大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必定做到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蘑菇,慎防中毒。
如何辨认有毒蘑菇
如今,菜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蘑菇甚多,因其味道特别鲜美,颇受大家爱好,但据媒体披露,因误食野生蘑菇而酿成悲剧的事故每年都有产生。为此,介绍辨认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干净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昏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色彩。 有毒蘑菇菌面色彩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色彩,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 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修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别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怎样安全食用野生菌呢?
专家介绍,首先把好采购关:采摘或选购野生菌时,应当注意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真菌很可能有剧毒;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不要采购;粪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
在加工烹调时,要认真挑选、清洗野生菌,煮熟炒透后再吃。一般要用开水泡3分钟到5分钟,并多翻炒几下。(大河报 李晓敏 郭亦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