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记者吴晶、赵超、郭丽琨)日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导改革和发展计划纲领(2010-2020年)》,凸显出当前教导改革的亮点与难点。
亮点,是对大众急切反应的教导问题的积极回应;难点,亦是对大众依然质疑的教导问题的坦诚面对。从推动任务教导均衡发展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累赘,从清算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吸纳民意形成的《教导计划纲领》为未来10年的教导改革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供给了开放思路。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多一种标准就多一批人才
重视学思联合;重视知行统一;重视因材施教……在《教导计划纲领》中,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大亮点。
“这些改革措施都是针对我国人才培养体制中存在的弊病而提出的。”中国教导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说,我国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的优点和弱点并存。一方面我国比较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标准,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疏忽了对有特别才干学生的培养。
在谈松华看来,根据《教导计划纲领》的设计,今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培养,达到成才的目标;二是让那些有特别才干的,拔尖创新的人才干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有专家认为,《教导计划纲领》的相干表述无疑是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引发争议的积极回应。特别是在北京大学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遭遇“为难”的情况下,《教导计划纲领》对升学以及评价制度的表述也释放出支撑类似改革的积极信号。如对专长明显、符合学校培养请求的,根据面试或者测试成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良的,推荐录取。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个微观问题,含有很多学术因素,而评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计划纲领》敢于去碰这种硬问题,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教导计划纲领》从观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评价制度改革等各个层面,构成了全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完整框架。
《教导计划纲领》提出“摸索增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法”。
“多一种标准就多一批优良人才。”谢维和说:“《教导计划纲领》提出这一点,非常适应教导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教导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培养人才不仅仅需要改革方向和模式,更需要改革体制。首先要贯通各级各类教导,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做到教学与实践相联合,达到“知行合一”;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要素在《教导计划纲领》中都有涉及和体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