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城市,我们能做什么
19位寻亲儿童和50位乡村教师的背后,是城乡鸿沟下的教导生存图景
【核心浏览】教导的公平意味着起点的公平,如果乡村大批的留守儿童从人生的起点就开端面临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教导资源的不平等,他们将很难看到上升的空间
暂时处于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挡住他们向上的盼望
触动——
他们就像冬夜里渴望温暖的“火柴女孩”
任姗姗:两位记者都亲历了云南乡村教师和湖南留守娃寻梦城市的过程,近距离接触他们,最受触动的处所在哪里?
王伟健:从7月27日到8月2日,我们两位实习生钟灿红、李骞与留守孩子们在一起,见证了他们所有的悲喜。孩子非常懂事,也很独立。表面看,他们与城里孩子没啥差别,但心坎却更内向、自卑。长期亲情的缺失,让他们与父母隔阂日深。那个叫唐丽诗的小女孩,给大家印象特别深。她很爱好拥抱人,即使不熟,也会用手紧紧搂住你的肩膀。那样子,就像是冬夜里渴望温暖的卖火柴女孩。
李泓冰:这次采访,让我深受激动的瞬间很多很多,两处印象格外深入。一是乡村教师的那份保持。光是看看他们的教龄,就肃然起敬。他们是当地教师的佼佼者:有“出色女性”、德育标兵、优良教师,在极其艰难的山区他们坚守了16年、18年乃至20年,肩负教导启蒙和文化传承大任。要知道,在乡村,老师几乎是“全天候”的护雏者,孩子们吃住都在学校,老师们往往还要充当家长,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远远大于城市教师。在这种条件下,他们的毅力、保持和爱心,让我深深激动。
然而,与付出相比,他们的所得实在太少。从目前的机制看,面向乡村教师的培训几乎是全面缺失。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起码要有一桶水。但是,这一桶水能仅仅由乡村教师自己去担吗?他们又从哪里去担呢?现代教导系统本来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不论城乡,教材和教学大纲都是一致的,将来也要共用一张高考卷,可是在教师层面,却存在着宏大的知识断层。很多乡村老师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到了上海才亲眼看到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现代化工业和商业。而物质待遇方面,乡村教师也与城市教师悬殊。
著名教导学家叶圣陶、陶行知,那是大师级人物,都曾身材力行去从事乡村教导。过去,一个县、一个乡的中小学校长,往往也是当地的社会贤达,县长、乡长见了,也要给予恭敬的礼遇。如今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当年。这是中国发展不得不直面的严格现实。
现实——
这种差别和隔膜,让人汗颜又心酸
任姗姗:我注意到你们文章中有个细节。一位云南乡村教师说,盼望国家有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打算,让更多人都能有自己的荣幸。无论是培训之行还是寻亲之旅,时间都太短,人数也有限,他们的背后,到底是怎样宏大的群体,是怎样的乡村教导生态图呢?
李泓冰:全国500多万乡村教师,任教于33万多所乡村学校,承担着约1.5亿任务教导阶段农村孩子的教导大任。但是,这些乡村教师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资源。在城市,教师广泛享有轮流培训,更可以旅游、上网、浏览,接触的社会资源远远多于在乡村执教的同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