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详解
申遗十几亿资金花在哪里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根据建设部的统计,目前中国有包含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不遗余力:“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崀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
这些高达十几亿的巨资毕竟花到了哪里?政府一掷千金激动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成为世界遗产之后伴随的门票涨价潮又如何解读?本报专访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
十几个亿申遗值不值
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带动GDP的神话,一直为每个申遗的政府津津乐道。
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0.96%增加到2008年的13.91%。
而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成功都可以复制,最近,有媒体曝出贵州省荔波县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但该县因申遗而欠下2亿多元的债务。
记者:您曾经说“中国丹霞”申遗大约花了十几个亿,具体花在了哪些方面?
彭华:我没有作过详细统计,这个数据是我根据各提名地的报告数据粗略盘算的,但比较接近事实。综合来看,投资重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笔大钱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改线和扩建、景区“三线下地”和卫生设施等。
第二笔大钱是配套设施建设,如博物馆、游客中心、管理中心、监控中心、各种监控设施(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旅游点监测)等。
第三笔大钱是景区综合治理,如拆迁景区不合理或有碍景观的建筑和各种服务设施,搬迁核心区不合适发展或有碍发展的村,景区内设施和村的整治改革等等。
此外,还有几笔小钱,申遗过程中,景区内步行道修整、改革、新建,观景台、服务点、标识系统的新建和改建,还有基础研究、计划编制、研究会、论证会、国际咨询、公共运动等费用。
记者:您认为这些钱花得值,能说说花得值的理由吗?
彭华:我说花得值,是从几个方面来懂得的,首先,我们的提名地各自的发展基础不同,但与遗产地的请求都有必定的差距,花钱是为了申遗的需要;其次,投资项目考虑了以后的发展需要,利用申遗实现一步到位;第三,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包含遗产地内的村和民生问题,在申遗过程中得到解决;第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配套项目被同步解决。
还有,提升景区开发品位的配套项目和景区改革等。
这样,大家可以明白地看到,在申遗整治的一年多时间里,景区产生了宏大的变更。
大部分旅游区都做了过去几十年和今后几十年的事。
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是所在国家的声誉和骄傲,花十几个亿拿到6个地的遗产品牌,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国内外的遗产地发展道路表明,申遗成功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估计,除旅游经济发展之外,品牌提升、美誉度提升、环境改良所带来的其他项目投资,外围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会得到更大的收益。所以,我认为值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