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此,面对保健商品的“情感营销”时,一些老人明明知道商家背后的逐利目标,仍然选择听信。其实老人花费的是一种被“打包”的愿望,在这个花费过程中,老人情感的失落得以补偿,同时获得一种调理身材健康的期望,而这背后则是对晚年无法依托儿女以及对中国长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胆怯。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所作的全国老年人生活状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报慢性病患病比例,城市为80.8%,农村为65.1%。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养生热潮在老年群体中为何如此风行。
事实上,不法保健品商家盯上老年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已开端,只是现在无论从讹诈手段、受众范围、影响程度都在向深度广度发展。尤其近两年,各种保健课变相传销在全国范畴内不断上演,老年人上当比例急剧增加,“老人自身看病就医、适应社会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类事情就会不断重复产生。”郭平认为。
阵地沦陷
“老人频繁上当上当,是中国‘未富先老’大国情下的聚焦点。”作为中国老年学的奠基人,邬沧萍用了“穷国患上了富国才有的人口病”来形容,他甚至认为“目前我们要满足这样宏大的老人群体的需要是力不从心的”。
在市场经济健全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国家,老人所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国内完整不同。郭平介绍,比如在美国,花费者购置商品严格履行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的规定,而在国内一旦发明上当上当回去退货经常是“人去楼空”。此外,对于夸张其词的倾销的监管,中国政府与相干机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消息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现,一旦市场经济逐步健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老人上当上当等问题会逐步缓解。
但在目前阶段,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与利益少受丧失,则是当务之急。《中国消息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社区是在短期内最易见效的突破口。
作为老人生活和运动的重要场合,社区应当是家庭以外,防止老人上当上当的重要屏障,然而,这一阵地却成为商家进攻的“桥头堡”。
尽管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2001年便启动了全国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星光打算”项目,投巨资在全国城市社区兴建包含供给娱乐、医疗、文化等服务的“星光老年之家”,并且在短时间内笼罩率便达到90%左右。但现在,这些老年人运动场合往往被挪用挤占,有的甚至成为保健品商家的店面。
“如何让老年人退休后由‘单位人’转变成‘社区人’,这是应对老龄化挑衅的要害,也是解决老人上当上当问题的一条道路。” 邬沧萍对《中国消息周刊》表现。
据他介绍,在日、美等国家,社区工作者通过每周组织礼拜的方法,把老人组织起来参与社会公益运动,通过社区建设加强老人对社会的归属感。老年人也有来往、求知等多方面心理需求,社区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生活居住形态,人们的很多需求都要通过社区建设来满足。
据孙娟鹃介绍,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系统的建设,重要方法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北京市很多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了老年饭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进步老年人法律权益的保护,比如面对财产纠纷如何打官司等等。她建议,今后社区应当加强对老年人甄别骗术的宣传和领导。
“今后社区工作,国家应当加强社区卫生等各种服务资源的整合。”郭平建议,现在社区居委会工作附属民政部管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归卫生部管理,和谐和沟通不畅,今后应当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合作,建立社区老人健康服务档案,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人。
冒不起的风险
而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当充当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重要义务者。近两年,国家多次进步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启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老人看不起病等现实问题。但从目前来看,相干政策的着力点和指向性仍不明朗,老年人的生活处境改良极为缓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