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家队,基础上是由这些留洋球员支撑起来的,他们的表现也无愧于核心的称号。中国球员留洋,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黄金时代。”最风光的时候,孙继海和李铁在英超联赛“德比”过,杨晨和邵佳一也在德甲打过主力,虽然谢晖只是在德乙踢球,但也是最佳射手。加上曾经短暂效率过意甲佩鲁贾的马明宇,还有在西班牙乙级联赛踢过球的北京国安球员商毅,欧洲的重要足球版图上,也算是插过中国足球的旗帜。
C 如今大多是鸡肋,最大优势是零身价
中国队没能打进2006年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之后几年留洋市场的大萧条。至少在欧洲,即便是一些二流联赛,面对中国球员,也很少会采用永久转会的方法。即便是那些已经在欧洲效率的球员,其处境,也只能用“惨淡”两个字来形容。
2009年初,李玮峰以自由身的身份,加盟韩国水原三星。随后,周海滨以零转会的方法,加盟荷甲埃因霍温,他的这种做法,很快地便起到了示范作用 。接下来,冯潇霆成为K联赛大邱FC队一员,戴琳也远赴欧洲,短暂加盟萨拉热窝斯拉维亚。而筹备步这些队员后尘的,还有一大批人,但无一例外,这些队员都是以零转会的方法,博得对方俱乐部的青睐的。不管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是否有这样那样的猫腻,可以确定的是,低身价甚至零身价,是这一代中国留洋球员共同的特点,或许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了。
就连在英超效率时间最长的孙继海也承认,欧洲球队在选择中国球员的时候,首先重视的,便是球员身后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说实话,像中超这种程度的球员,别说英超,就算是英冠和英甲,可能都是一抓一把,别人不可能单纯地看上你踢球的才能。”孙继海的话说得非常实在,“我一直都认为,在英超联赛,在我们球队,我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惋惜。中国球员乃至大多数亚洲球员,其实在欧洲顶级联赛中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单独拿出来,我不会比好的差多少,但也不会比二队队员强多少。比赛用我打,我会施展得还可以,但要想有多出色,也不太可能。因为在中国,我可能是最好的球员之一,但在这里,我就是达到在英超踢球资格的众多球员中的一个而已。”
媒体一再强调,中国球员留洋遭遇冬天,但在媒体的狂轰滥炸弄晕了国人脑袋的同时,有多少人认真思索过,中国球员有什么实力在海外立足呢?正像孙继海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海外球员,从来就没有过春天和夏天,哪儿来的冬天啊?”
本栏撰稿 记者 董冰
相关阅读